页面

搜索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的“温州12条”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的“温州12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会议指出,温州市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裕,民间金融活跃。近年来,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开展金融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市场称之为温州“12条”。会议确定温州金融改革任务包括制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开展个人境外直投试点等共计12项。其中,民间资金可发起新型金融组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温州市政府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表示,这也是此前温州方面寄予很大希望的一条,这一条是同“非公36条”接轨的。
市场普遍对此持肯定与赞赏之态。不少分析认为,试验区的设立以及相关金融改革措施的部署,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诸多政策信号。同时积极的理解也认为,温州此番“试水”意在为全面金融改革探路——通过温州地区金融改革的探索,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改变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裹足不前的状况。
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对于温州金融改革“12条”需要理性看待。客观的说,这仍属于倒逼出来的改革。首先,“吴英案”至今悬而未决,“温州立人集团案”、各地层出不穷的“跑路案”,以及最近爆出的“深圳国宏案”和“江苏常熟顾春芳案”,都把金融领域的罪与罚、是与非密集地拉到了公众眼前,而究其原因,中国市场上投融资渠道的逼仄狭窄已成所谓“非法集资”泛滥蔓延的根本病源。3月20日,上海高级法院对外发布《2011年度上海法院金融审判白皮书》,其中就直言:融资渠道狭窄,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集资犯罪提供了生存土壤。
其次,目前中国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信贷资金供需严重失衡的现象,银行贷款过多地流向国有部门,而中小企业却常常求贷无门,其背后暴露出的是我国金融体系单一、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等深层次问题。据我们此前研报所披露,一份针对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地区中小企业信贷情况调查显示,基本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都得不到银行系统的批准,而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的途径去解决。尤其在2011年,信贷均倾斜向国企、央企。可以说,我国大量的投资者和融资者无法通过当前的银行体系实现对接,于是只能求助于“地下”的民间金融体系。
所以,有评论认为,“中国的改革往往起于形势危急、退无可退之时,在温州的金融改革也不例外,如果不是近两年温州高利贷蜂拥而起、企业老板跑路不断,恐怕这顶金融改革的帽子也不会落到温州的头上。”但这种“试点”的搞法也值得商榷。温州是民间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融资问题和企业倒闭问题集中爆发的地区。会闹的孩子有奶吃——可是,没奶吃的孩子难道仅仅就温州一家吗?改革、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改革,是局部地区“试点”就能解决得了的吗?没有整个金融大环境的整体推进,试点效果恐怕堪忧。“摸着石头过河”能否跟得上形势发展的急切要求也值得怀疑。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是:“温州12条”为何不提利率市场化?!按上述“12条”中关键的一条所示,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更多地建立中小银行,尤其是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小银行(村镇银行)。而此类中小银行要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展开竞争,获得收益,则必然要进一步试水利率市场化。不过,有观点认为,对温州来说,尤其是对承担试点任务的温州民营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在目前阶段最好暂时别提。因为像温州这样的地区,市场利率已经很高,担心打着利率市场化的旗号非法集资,让高利贷市场合法化。
这种担忧有点多虑。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中国金融》上撰文称,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对于宏观调控方面,除了用好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传统工具外,还灵活运用信贷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住房抵押贷款按揭比例等手段加强宏观审慎管理。而卸任银监会主席一职的刘明康日前也表示,今后3%-5%的通货膨胀率将变成常态,居民存款变成实质负利率的现象将不时出现,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挡都挡不住”。由此来看,呼声日高的存款保险制度,监管层已有“破冰”之意。这也是中国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而没有了这关键的一步,温州的金融改革恐怕也仍将是穿着小鞋舞蹈,搞不出多大的名堂。
虽然如此,但国务院同意在温州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事,也确实反映出决策层对于国内金融市场迫切要求进一步开放的重视。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秘书长王巍表示,“温州12条”值得特别关注,很有可能成为重要的里程碑。如果把握得当,这可能是继1985年合肥会议的金融市场蓝皮书、1988年股票市场的白皮书之后最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可以视作金融界的“1992年南巡讲话”。在我们看来,政府应当顺应市场需求将民间金融体系阳光化并予以规范,并尽快健全我国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大规模开放金融市场,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前架构起重要的金融支撑。(研究员/彭澎)

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转文)茅于轼痛批重庆模式:没有财富的生产 哪来财富分配

(转文)茅于轼痛批重庆模式:没有财富的生产 哪来财富分配:

作者--吴建华
"地方政府竞争曾经被视为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力量,但福兮祸所依,这一独特机制很可能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经济与社会风险来源。"国际对冲基金经理、广晟财富投资管理中心投资总监刘海影在《谁来约束地方政府?--重庆模式的经济批判》一文中如是开头。"重庆模式是财政软约束下的以土地、金融杠杆化为特点的政府拉动型经济。"他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现在要担忧的不是他们在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够大,而是起的作用太大了。"
其实,对重庆经济模式的争议由来已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刘业进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于2011年举办的一个关于"重庆模式"和"广东模式"比较的研讨会上,他就试图论证"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能持久"。
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增长
刘海影认为,如果非得给重庆经济发展定义一个模式的话,那就是财政软约束下的以土地、金融杠杆化为特点的政府拉动型经济。这种模式在短时间来看效果是很好,长期来看则未必美妙,因为"借钱是要还钱的"。
事实上,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的十几年历史里,重庆的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最近几年这样异军突起、引人注目。这一切都离不开被外界称为"重庆的CEO"的黄奇帆市长的积极运作。在重庆市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经济建设大手笔给外界印象最深。
2002年重庆市八个城建融资平台创立,即重庆城投公司、高发公司、高投公司、地产集团、建投公司、开投公司、水务控股和水投公司("八大投"),均由重庆政府拥有、授权经营。在"十一五"期间,"八大投"充当了全市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建设、水利设施、轨道交通、旅游投资等各方面的主体。
重庆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3、2004年开始推进国资改革,重庆国有资产从1700亿元发展到如今1.46万亿元的规模,其资产分布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在原来的重庆国资中,有80%是工商企业,现在变成了40%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集团,30%是金融企业,30%是工商企业,这使得重庆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极大增强。
这些大手笔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全市生产总值在5年中翻了一番。2011年,重庆更是凭借以地方债务平台为核心的城市经济运作模式,在各省市GDP竞赛中以16.7%的增速荣登榜首。
不过,在这些成绩面前,刘海影的看法始终比较谨慎。他认为,历史经验表明,政府主导的经济项目不太具有经济合理性,长期如此,政府借的钱可能还不了,到时候会出问题。
刘海影在上述文章中曾指出,仅在2011年,重庆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00亿元,占当年重庆GDP比例高达76%。毫不夸张地说,投资的超高速增长构成了重庆经济快速扩张的主要动力。"政府不应该是经济直接参与者、操盘手的角色,尤其不应该靠打压私营部门的经济活力来搞纯粹建立在投资拉动上的经济。"刘海影对记者如是说。
刘业进则进一步指出,"重庆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发展经济的社会工程师"工程技术思维",不太严格地说,可以称为小计划经济。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上面,以工程技术思维来处理必败无疑,这是以20世纪计划经济导致数千万人蒸发换来的经验教训。
高赤字和高负债并存
政府主导经济和投资驱动的结果是,重庆政府面临高赤字和高负债隐患。
来自重庆市财政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重庆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90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超过3900亿元,收支增幅双双超过40%。同时,2011年,重庆财政赤字规模超过1000亿元,占整个GDP比重达10.52%,远超3%的国际警戒线水平。
实际上,重庆市如此巨大的赤字规模还是发生财政丰收的情况之下,"政府有多少钱也不够花"这一点在重庆市得到印证。公开资料显示:最近三年,重庆市实际财政收入分别为2009年1165.7亿元,增长21%;2010年1990亿元,增长70.8%;2011年2908.8亿元,增长46.1%。支出方面,2009年实际完成1806亿元,增长24.7%;2010年实际完成2749.5亿元,增长48.4%;2011年实际完成3961.7亿元,增长44.2%。
刘海影在分析文章中指出,2011年重庆GDP合计约为1万亿元,而财政收入高达2908亿元,占GDP比例接近29%。财政收入占比如此之高折射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强力抽取。而力度如此之强的资源占用依然不能满足政府开支需求:2011年重庆财政开支高达3961亿元,接近GDP四成,而全国该比例仅为23%。
仔细研究还会发现,在重庆市财政支出中,中央补助部分占比很大。重庆市2011年获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共计1843.4亿元,而与重庆财政收入规模相同的另一直辖市天津,获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等资金332.9亿元、上年结余166.8亿元。重庆此项可用资金是天津3倍还多,这体现了中央对于重庆这一西部唯一直辖市的重视,而重庆如果对此过度依赖,长期而言令人担忧。
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中央政府推出激进刺激计划为契机,各地政府同时发现了一个更加有效的刺激本地经济发展的秘诀:以地方债务平台为核心的城市经济运作模式。
事实上,与财政赤字同样引人关注的是重庆的"八大投"负债。对于精通资本运作的重庆市政府来说,"八大投"融资平台的负债规模一直是个谜。"从地方债务角度分析,2011年8月份披露的重庆市地方债务数据显示,不包括市一级债务、仅统计区县政府债务,总额约为2159亿元。考虑到该数据未包含市一级政府债务(全国平均而言市一级政府债务是区县一级政府债务的1.6倍),总债务规模约5000亿元,再考虑到重庆预算内收入仅1488亿元,债务的可持续性显然值得担忧。"刘海影对记者表示。
千亿投资换来公租房建设
如此高的财政赤字和地方债务是如何产生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颇具重庆特色的各种民生建设工程。重庆最典型的民生工程有以公租房建设为重点的"民生十条"和"五个重庆"建设。
2010年重庆"两会"期间,黄奇帆市长提出,重庆市将从2010年起在全国率先建设大批公租房,计划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其中,前三年新建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到了2010年6月,这一计划增至前三年在主城区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重庆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累计开建公租房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规模、进度和配套水平全国领先。
不过,知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租房建设其实就是政府讨好老百姓,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还不是纳税人的钱。"茅于轼认为,政府建设公租房会有寻租和后期运营维护的问题,相比于市场建设商品房出租没有经济效率。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重庆公租房建设总共需约1000亿元的投资。其中,政府将投入30%的资本金,由土地出让金收入、对高价房的税收、土地储备收入等来负担,此外70%要依靠市场融资。
而按照《中国改革》杂志2010年采访黄奇帆时所作的保守测算,三年的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的总投资规模超过700亿元。如果考虑到政府划拨3万亩土地投入建设,由此损失的土地收益大体也将达500亿元,这将占去重庆市2009年至2011三年财政收入(约6000亿元)的1/5,这还没有包括政府在后续维护、更新改造以及管理、服务方面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此外,2010年6月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决定本届市委任期内,用两年半时间,在解决全市群众最关心的十大民生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个"民生十条"还包括农民万元增收、森林绿化、农民养老保险等各个方面。据重庆当地媒体报道,为实现此次全委会提出的"重庆民生十条",两年半时间内,重庆市政府的总投入将高达3400多亿元。
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民生投入,茅于轼不无担忧。他认为,应该由政府实施住房救济的只是最低收入的少数人,而且应该通过货币补贴的方式让他们到市场上租商品房。
而刘业进则对记者表示,"住房问题的根本是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使用扭曲了住房供应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产权,允许建设小产权房入市交易。"他认为公租房可能导致分配不公,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富裕、公租房需求降低,可能面临巨大的浪费。
福利主义道路是条死胡同
重庆大规模投资公租房建设和所谓的民生工程也引发"福利主义"的担忧,尤其是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这种对于大政府主导下的福利主义的担忧更是挥之不去。
在2011年7月30日天则经济研究所法律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地方治理与国家转型研讨会"上,关于如何看"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的问题就产生过激烈争论。"民间确实有主张大政府搞二次分配的福利主义土壤,一些学者也支持这样的观点。"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刘业进告诉记者。
在那次研讨会上,以独立学者秋风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当下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民众要求进行再分配是完全正常的。"如果经济学家根本不能说服政府降低民众税收负担,那么,要求政府在给定的财政收入中,拿出更大比例用于改善中低收入民众的生活,就是完全正当的。"
但是,刘业进认为,秋风发现了问题,却给出了错误的药方。他告诉记者,面对分配不公重要的是找出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而不能简单地通过税收、通过行政的方法来抹平差距。"当前形成收入差距的机制是两个方面:权利歧视、政府垄断和政府管制。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者转移了关注的重心,去关注收入本身的分配问题,这其实掩盖了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
刘业进认为,针对当前宏观税负高的问题,对策是呼吁减税,控制政府扩张倾向,而不是承认既成事实,然后去"分配错误的收入"。搞民生工程,恰恰为高税负提供了口实和短时期的合法性,也为前述垄断收益提供了道义支持。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税收水平已经远超GDP增长速度,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同比增长24.8%;而个人所得税在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的情况下规模仍达6054亿元,同比增长25.2%。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超GDP和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如果国家扩大福利政策,势必要征收更多的税,个人与企业将难以负担。"没有财富的生产,哪来财富的分配,重庆是不是比其他地方有更高效的财富生产呢?"茅于轼认为,"重庆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国进民退,恰好是降低生产效率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你哪来那么多钱搞民生给大家做好事呢,很可能是靠向银行举债。"
很明显,政府福利不是免费午餐。刘业进从三个方面向记者讲述福利主义为何行不通:"首先政府有一只手为你提供免费或相对廉价的公共物品,就一定有另一只手从你的口袋里攫取税收,羊毛出在羊身上;其次,我们应该看到福利国家的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福利国家几十年的实验告诉我们,高福利打击工作创造的积极性,鼓励了懒惰,从而使得国家经济不可持续;第三,我们要从捍卫任何一个人合法私有财产的角度,去防止通过福利主义合法地剥夺公民财产。"
刘业进主张,以"普遍富裕"替代传统"共同富裕"的说法。因为"共同富裕"暗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诉求,"普遍富裕"是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承认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普遍富裕"的根本出路在于保护产权和鼓励私人领域的创新,而绝不是均富式的"福利主义"和政府主导经济发展。
来源: 投资者报
转引文来自共识网链接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dfzl/2012/0327/56330.html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中国经济硬着陆

中国经济硬着陆:
译者 evelynlv777
CHINA is routinely accused of exporting too much. Its foreign sales far exceed its foreign purchases, often by a wide margin. This chronic surplus angers many. This week President Barack Obama signed a bill that restores his administration’s power to impose tariffs on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Vietnam, when their goods are reckoned to be subsidised or dumped on American markets. The bill passed swiftly through both chambers of Congress. When it comes to rebuffing China’s exports, America’s fractious legislature is as harmonious as the Chinese one.
 通常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出口实在太多了。中国的出口量远远大于它的进口量,贸易极不平衡。长久以来这种贸易顺差令很多国家都觉得不爽。本周奥巴马总统新批准了一项议案,如果当外国商品在美国有倾销行为时,该议案赋予美国政府可以向外国商品征收关税,比如来自中国与越南的商品。两个议会对此议案都没有异议,很快就批准了.如果说这样的行为是为了抵制中国向外出口,那么中国政府在贸易政策上与美国人在实质上是差不多的.
But this month brought two intriguing breaks to the routine. On March 13th three of China’s biggest trading partners—Japa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America—complained that China was exporting too little, not too much. They brought a case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alleging that China was unfairly restricting its exports of tungsten, molybdenum and 17 “rare earths”, obscure elements such as terbium and europium,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many high-tech goods including fluorescent lights. China’s reaction was incandescent; it dismissed the case as “groundless”.
 不过这个月因为两次额外的事件成为这种不愉快的贸易战中小小的插曲. 3月13日中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日本,欧盟与美国---抱怨说中国对外出口是太少,而不是太多他们向世贸组织提出,中国采取不公平的政策,限制国内钨,钼与其它17种"稀有金属",及少有元素诸如铽,铕等,在制造高科技产品比如荧光灯时都有用到.中国对此的态度很明确,它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The other novelty arrived a few days earlier when China’s customs bureau reported something rarer than europium: a Chinese trade deficit. At $31.5 billion in February, the imbalance was bigger than any deficit on record—it was bigger even than many of China’s monthly surpluses.
 另一个小插曲是几天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一则数据,堪比铕元素还稀有,这则数据说:二月份中国的贸易赤字在315亿美元,这是史上最高的贸易赤字---这个赤字甚至比以往中国在任何一个月的贸易顺差还要大.
China’s trade balance often dips around Chinese New Year, as export factories close for the festival. The holiday also arrived earlier this year than last, distorting the data. But even if the figures for January and February are added together, China ran a deficit of over $4 billion. Exports and imports typically rebound in sync as China gets back to work. This year, imports rebounded alone (see chart 1).
 中国的进出口量往往在春节前后出现转折,因为那时外贸出口工厂都放假了. 而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来的要早,因此在进出口数据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不过即使把1月与2月的数据都加起来,中国的贸易赤字超过40亿美元.春节过后,进出口基本都会同时反弹.今年却只有进口是呈上涨趋势(见图表1).
The deficit has fuelled one fear and one hope. The fear is that China’s economy will slow sharply, hobbled by declining exports to crisis-racked Europe and a rising bill for commodities like oil. The hope is that China is rebalancing, moving away from an economic model reliant on foreign demand. Neither the hope nor the fear is wholly justified by this month’s figures.
 这种贸易逆差有喜有忧.忧的是中国经济增速将会明显降低,其中明显的因素是因为欧洲经济普遍不景气,导致中国向欧洲出口大减,同时因为石油等原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喜的是中国由此可以改变以往固有的贸易状态,不过多地依赖与国外需求的出口经济.不过从本月的数据看来,并不能支持以上两方面的观点.
It is true that China’s weak exports are contributing to a slowdown in the broader economy.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on grew by 11.4%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compared with the same two months in 2010, much slower than its normal pace of about 15%. But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growth are brightening, suggesting that China’s exports have bottomed out. And the slowdown in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matched by a helpful fall in inflation. That gives China’s government some scope to stimulate demand.
 由于中国贸易出口量减少导致全国经济发展步伐放缓,这的确是事实. 1月与2月是,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为11.4%,与2010年同月相比,要比正常的15%的增长率要第的多. 不过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看好, 估计中国的贸易出口量应该不会再少下去. 而且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率降低, 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应该也会慢慢好起来.这给中国政府在制定刺激需求政策上留了余地.
What about rebalancing? February’s trade deficit may be an anomaly but it highlights a broader trend: the swift decline in China’s external imbalance. China’s current-account surplus, a broad measure of the country’s external payments and receipts for goods and services, fell to 2.8% of GDP last year from a peak of over 10% of GDP 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 (see chart 2). In Hong Kong’s currency-derivatives market people no longer bet that the yuan will only strengthen. That suggests the yuan is close to its “equilibrium” level, said Wen Jiabao, China’s prime minister.
那么贸易结构会改变吗? 2月份的贸易赤字可能是一次偶然现象, 不过却预示了经济发展的更宽的趋势: 中国进出口极不平衡的状态将得到改变.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额是用来衡量国家对外商品与服务的收支状态,这个数据去年跌至国民生产总值的2.8%,而最高时候是10%(在经济危机前,见图表2)。在香港的货币投资市场上,人们已经不会认为人民币肯定只会升值。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说, 那就表明了人民币已经接近“平衡”状态。
Unfortunately, China has rebalanced externally without rebalancing internally. Its current-account surplus has narrowed largely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domestic investment, not consumption. Some economists therefore worry that China’s trade surpluses will soon reappear. An investment boom from 2001-04, for example, paved the way for the ballooning surplus of 2004-07, according to Jonathan Anderson, formerly of UBS. That investment poured into heavy industries, such as aluminium, machine tools, cement, chemicals and steel. This domestic supply displaced imports of the same products. And when a slowdown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bsequently depressed domestic demand for these items, China sold abroad what it could no longer sell at home. Big surpluses were the result.
 然而欠缺的是,中国仅仅在对外经济上开始改变贸易状态,可是对于国内经济却没有改变。 中国目前的财政余额的数字已经变小,主要是因为国内投资增加,而不是国内消费增加。 一些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的贸易顺差很快又会占主导地位。曾在瑞银集团工作的Jonathan Anderson 举例说,2001-04年是国内投资的高潮,因此为2004-07年的贸易顺差奠定了基础。那些投资主要是在重工业,比如铝,机械工具,水泥,化工与钢材方面。 这些产品都由国内供应了,因此减少了对这些产品的进口。然而当中国建筑业大幅萎缩,对这些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下降,当国内市场卖不动这些产品时,就开始转向出口国外。由此就导致了较大的贸易顺差。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China has also enjoyed a terrific investment boom. And with the property market weaken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lso liable to slow again. Is the stage therefore set for a repeat of the surpluses of 2004-07?
 过去的三年中,中国经历了一段很好的投资高涨时期。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建筑业也受到影响。接下来将会重现2004-07年贸易顺差高潮的一幕吗?
The difference now is the nature of China’s investment boom, which has concentrated on roads, railways and houses, not factories. In 2009, for example, loans for fixed investment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ut only 10% were made to manufacturers, says Nicholas Lardy of the Peterson Institute. About 50% went to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his annual review of the government’s work this month, Mr Wen noted that China had shut down outdated factories capable of making as much as 150m tonnes of cement and 31.2m tonnes of iron.
 与以前所不同的是,中国投资方向的重点现在是公路,铁路与住房建设,而不是工厂。 比如在2009年是, 发放给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的贷款额增长很快。 不过只有10%是流向制造业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Nicholas Lardy如是说。大约50%的资金是流向基础项目建设上。 本月温家宝总理在对政府工作的年度总结报告上指出,中国关闭了一些不能迎合现代潮流的工厂,这些工厂的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水泥与3.12亿吨铁。
Efforts to rationalise heavy industries and remove excess capacity should help prevent a repeat of the big external surpluses of yesteryear. That should, in turn, placate China’s irritable trading partners. But things might not be so simple. Take one particularly fragmented and dirty industry. At the government’s urging, one of its bigger firms has bought over a dozen others, eight of which were later shut down. That has reduced the industry’s capacity to flood the world with its products. The problem? These products are rare earths.
 对于重工业的合理改革可以减少过剩的产能, 这样可以预防再次出现对外贸易顺差突然加大。此举反过来也能使中国的贸易伙伴们稍微好受些。 不过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举例来看其中最分散问题最 严重的工业把。   由于政府的敦促,一些较大的国有企业收购了其它很多小企业, 还有8家企业被关闭。这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它的产能大大减少,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出口那么多的产品了。 问题在哪里呢?这些产品是稀有金属。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

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
众所周知,在国内上网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使得我们无法正常访问很多网站。但由于很多人并不熟悉网络,很多时候会无法区分不同的网络故障,导致明明是网络故障,却认为是服务器故障;或明明是服务器故障,却认为是网络故障的情况。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不同网络故障的特征,以及区分它们并解决它们的方法。
在国内上网环境中,我们经常遇到的网络故障有:DNS劫持、DNS污染、IP封锁、服务器防火墙IP过滤、服务器宕机、基于关键词的TCP连接重置、无状态的TCP连接重置、SSL证书过滤、SSL劫持、HTTP会话劫持等网络故障。下面我就依次进行说明:
1、DNS劫持
DNS劫持会导致我们访问了一些不存在的或不稳定的网站的时候,访问到的却是电信114搜索(详见月光博客《断网后互联星空的浏览器劫持》)或访问Google却显示了Baidu的主页(详见月光博客《Google博客搜索摇身一变成百度》)。
如果需要确认自己是否处在DNS劫持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在Windows命令行cmd中使用Windows自带的网络诊断工具nslookup查找一个不存在或不稳定的域名进行一下网络诊断:
C:\>nslookup 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
Server: ns-pd.online.sh.cn
Address: 202.96.209.133
Non-authoritative answer:
Name: 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
Address: 218.83.175.155
我们看到,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本应该是一个不存在的域名,DNS服务器应该告诉我们这个域名不存在,但我们却看到DNS服务器告诉我们这个域名的IP为218.83.175.155(不同地区的114搜索的IP都不同,可能得到的IP并不是218.83.175.155,而是自己所在地区的114搜索的服务器IP地址),而这个IP却是114搜索的IP,导致我们在浏览器中访问这个网站时看到的是114搜索的网页。
如果需要解决DNS劫持的问题,可以把自己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换乘国外的,比如OpenDNS(详见月光博客《使用OpenDNS解决DNS域名劫持》)或Google DNS(详见月光博客《Google推出免费DNS服务》)。
解决之后我们再次使用nslookup查找一下这个网站:
C:\>nslookup 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
Server: google-public-dns-a.google.com
Address: 8.8.8.8
*** google-public-dns-a.google.com can't find 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 Non-existent domain
我们看到DNS服务器正确的告诉了我们这个域名不存在,我们不会被劫持到114搜索了。
不过,正如《使用OpenDNS解决DNS域名劫持》中最后一段所说的那样,“但是对于DNS污染的劫持,使用OpenDNS也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DNS污染。
2、DNS污染
由于DNS劫持可以通过把域名解析服务器更换为国外的来解决问题,所以系统需要使用DNS污染来封锁一些域名。这样,即使使用国外的域名服务器也得不到服务器的正确IP,所以也就无法访问这些服务器了。比如现在著名的微博客始祖twitter主页就遭到了DNS污染。
如果需要确认域名遭到了DNS污染而不是其他的故障,首先要了解,DNS劫持是由国内的域名服务器完成的,所以我们把域名服务器换成国外的就可以解决问题;而DNS污染是由系统完成的,所以即使更换了域名服务器,系统仍旧可以发送伪造的域名解析结果替换正确的解析结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个不存在的国外IP作为我们的域名服务器进行诊断究竟是DNS劫持还是DNS污染。我们仍旧通过使用nslookup进行网络诊断,选一个不存在的国外IP为144.223.234.234:
C:\>nslookup twitter.com 144.223.234.234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 Can't find server name for address 144.223.234.234: Timed out
Server: UnKnown
Address: 144.223.234.234
Name: twitter.com
Address: 93.46.8.89
我们看到,由于144.223.234.234不存在,理应没有任何返回。但我们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IP:93.46.8.89。我们再测试一下刚才被DNS劫持的IP的情况:
C:\>nslookup 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 144.223.234.234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 Can't find server name for address 144.223.234.234: Timed out
Server: UnKnown
Address: 144.223.234.234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 Request to UnKnown timed-out
我们看到,www.SomeRandomDomainName.com 没有返回结果,那么它没有被DNS污染。
如果要解决DNS污染,我们只能使用各种加密代理进行远程DNS解析、VPN或利用系统的漏洞了。
3、IP封锁
这里IP封锁指的是国内把国外服务器的IP加入了系统的黑名单,导致大部分地区甚至全国无法直接访问服务器。由于系统是分布式的,所以有可能出现部分地区可以访问,部分地区不能访问的情况。比如现在知名的云存储服务Dropbox的主页,就是遭到了IP封锁。
首先我们把域名服务器设置为国外的,排除了DNS劫持的问题。之后我们诊断一下dropbox的域名是否遭到了DNS污染:
C:\>nslookup www.dropbox.com 144.223.234.234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 Can't find server name for address 144.223.234.234: Timed out
Server: UnKnown
Address: 144.223.234.234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 Request to UnKnown timed-out
显然也没有遭到DNS污染。那么接下去我们可以在没有过滤ICMP协议的网络环境中(有些小区宽带和有些公司的内部网络过滤了ICMP协议,无法使用tracert),我们可以在Windows命令行cmd中使用Windows自带的网络诊断工具tracert进行一下网络诊断是网站遭到了IP封锁还是其他的故障:
C:\>tracert -d www.dropbox.com
Tracing route to www.dropbox.com [174.36.30.70]
over a maximum of 30 hops:
1 18 ms 19 ms 26 ms 58.35.240.1
2 15 ms 20 ms 29 ms 58.35.240.1
3 13 ms 10 ms 14 ms 124.74.20.45
4 14 ms 14 ms 15 ms 124.74.209.137
5 10 ms 15 ms 14 ms 61.152.86.58
6 * * * Request timed out.
7 * * * Request timed out.
8 * * * Request timed out.
……
我们看到,最后一个IP为61.152.86.58(不同地区的IP不一样),之后就不通了,显然在61.152.86.58附近遭到了IP封锁。那么我们打开ip138查一下61.152.86.58是谁在掌控:
您查询的IP:61.152.86.58
* 本站主数据:上海市 电信
* 参考数据一:上海市 电信
* 参考数据二:上海市 电信
显然,问题在上海电信这里(其他地区可能是地区的本地电信),而不是dropbox服务器的问题。
4、服务器防火墙IP过滤和服务器宕机
把这两点放在一起写是因为这两种情况的对外表现是一样的。但和IP封锁却有很大区别。IP封锁的最后一个可达IP是中国的,而服务器防火墙IP过滤和服务器当机时的最后一个可达IP却是国外的。比如我们拿75.101.142.137做试验,之前在上面部署过alexa的网站,现在这个IP上暂时没有服务器(可以看成服务器宕机):
C:\>tracert -d 75.101.142.237
Tracing route to 75.101.142.237 over a maximum of 30 hops
1 25 ms 18 ms 18 ms 58.35.240.1
2 25 ms 42 ms 27 ms 58.35.240.1
3 10 ms 15 ms 14 ms 124.74.37.9
4 49 ms 59 ms 12 ms 124.74.209.129
5 14 ms 14 ms 14 ms 61.152.86.142
6 10 ms 14 ms 15 ms 202.97.35.154
7 14 ms 15 ms 14 ms 202.97.34.126
8 194 ms 195 ms 194 ms 202.97.51.138
9 171 ms 170 ms 173 ms 202.97.50.54
10 215 ms 179 ms 175 ms 63.146.27.133
11 279 ms 280 ms 278 ms 67.14.36.6
12 * * * Request timed out.
13 249 ms 249 ms 244 ms 72.21.199.40
14 254 ms 254 ms 254 ms 72.21.222.157
15 250 ms 250 ms 249 ms 216.182.232.53
16 270 ms 270 ms 273 ms 216.182.224.22
17 272 ms 269 ms 289 ms 75.101.160.35
18 * * * Request timed out.
19 * * * Request timed out.
20 * * * Request timed out.
我们看到最后一个可达IP为75.101.160.35,然后我们查一下这个IP是谁的呢:
您查询的IP:75.101.160.35
* 本站主数据:美国
* 参考数据一:美国
* 参考数据二:美国 华盛顿州金县西雅图市亚马逊公司
显然,这个是服务器故障。
如果要解决IP封锁,我们只能通过加密代理、VPN或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访问这些网站了。
5、基于关键词的TCP连接重置
国内的系统在人们通过http协议访问国外网站时会记录所有的内容,一旦出现某些比较“敏感”的关键词时,就会强制断开TCP连接,记录双方IP并保留一段时间 (1分钟左右),我们的浏览器也就会显示“连接被重置”。之后在这一段时间内(1分钟左右),由于我们和服务器的IP被摄查系统记录,我们就无法再次访问这个网站了。我们必须停止访问这个网站,过了这段时间再次访问没有这些关键词的网页,就又能访问这个网站了。
由于这些特征,我们判断是否遭到了基于关键词的TCP连接重置的情况也比较容易。如果浏览器显示“连接被重置”,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再次访问这个网站,之后过了这段时间访问这个网站上没有这些关键词的网页又能访问的时候,我们就是遭到了基于关键词的TCP连接重置的故障。
正是因为http协议是明文传输的,所以才能基于关键词进行TCP连接重置。所以如果网站支持https加密访问,我们可以通过https方式访问网站,从而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网站不支持https方式访问,我们只能通过加密代理、VPN或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访问了。而且国内的系统对付https也不是没有其他手段了。除了IP封锁外,还有无状态的TCP连接重置、SSL证书过滤、SSL劫持等手段,下面进行依次介绍。
6、无状态的TCP连接重置
由于https是加密传输数据的协议,系统无法知道通过https协议传输了什么内容,但又不允许民众使用https访问“有害信息”,所以系统只要监测到(系统只是知道访问了这个网站的https协议,并不知道其中传输的内容)访问了指定网站的https协议(比如Google Docs的https访问方式),就会强制断开TCP连接。这样,这些网站的https协议在国内就无法直接使用了,很多人被迫使用http协议,从而传输的所有内容被系统所记录。
无状态的TCP连接重置的结果也是浏览器显示“连接被重置”,只不过无论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任何网页都会被重置。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能依靠加密代理、VPN或利用系统的漏洞了。
7、SSL证书过滤
和无状态的TCP连接重置一样,由于https是加密传输数据的协议,系统无法知道通过https协议传输了什么内容,但又不允许民众使用https访问“有害信息”,除了域名污染和无状态的TCP连接重置防止无法审查内容外,还有SSL证书过滤的审查手段。由于https传输过程中,SSL证书却是明文传输的,所以可以监测SSL证书是否掰发给指定域名的。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就强制断开TCP连接,浏览器也会显示“连接被重置”。SSL证书过滤只发生在使用https访问网站的时候。
SSL证书过滤的情况比较少。如果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能依靠加密代理、VPN或利用系统的漏洞了。
8、SSL劫持
断开https连接虽然能阻止民众访问“有害信息”,但并不知道访问了什么有害信息。基于这一点,针对https的弱点(信任所有证书颁发机构CA),CNNIC申请成为了顶级证书颁发机构(Root CA),从而可以发假证书进行中间人攻击,从而破解https传输的内容。详见月光博客《破解Google Gmail的https新思路》。
如果遭到了SSL劫持,很难发现。我们通过https访问国外网站的时候必须每次检查一下证书是否为国内的证书颁发机构颁发。如果为国内的证书颁发机构颁发,那么很可能遭到了SSL劫持,必须马上停止继续访问。
如果要解决SSL劫持,我们可以去浏览器中禁止比如CNNIC那样的国内证书颁发机构的证书(比如《CNNIC,我不信任你》)。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某一天一个不知名的国内证书颁发机构参与了SSL劫持就很难发现。最终我们还需要依赖加密代理或VPN。
9、HTTP会话劫持
HTTP会话劫持是修改正常的http返回结果,可以在其中加入广告,甚至是病毒木马。而一般上网被http会话劫持加入广告,很有可能认为是网站自己的广告。由于http协议是明文传输的,http会话劫持也就可以做到。月光博客中《电信级的网络弹出广告》、《获取了电信恶意弹出广告的罪证》和《谁控制了我们的浏览器?》也有详细介绍http会话劫持。HTTP会话劫持通常是ISP为了推送广告而实施的,但并不排除这一手段今后会被系统所利用。
要解决HTTP会话劫持,月光博客中也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解除ADSL弹出广告的方法》。使用浏览器插件屏蔽广告能解决部分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要从技术手段解决HTTP会话劫持,一种办法是使用加密代理和VPN访问所有的网站,包括国内的,但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如果HTTP会话劫持是在服务器附近的路由器上设置的,这种方法也无法解决;另一种办法是针对不同的HTTP会话劫持,我们通过刷路由器固件的方式再劫持回来(dd-wrt和tomato路由器固件支持自定义,可能可以把HTTP会话再劫持回原来的数据),或者针对不同的HTTP会话劫持,使用不同的本地应用层代理服务器进行广告过滤。
在国内常见的人为网络故障都介绍完了,同学们都可以区分不同的故障了并加以解决吗?
来源:读者投稿。 作者Twitter:@davidsky2012,作者Google Reader: https://www.google.com/reader/shared/lehui99
评论《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的内容...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 我的Facebook - 月光博客Twitter

“动动手指就搞定”——谈手势操作在手机端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动动手指就搞定”——谈手势操作在手机端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自然用户界面【1】(NUI , Natural User Interface)——特别是触控技术使人机交互变得更加自然直观,更为人性化。比如ipad、iPhone和一些采用Windows Mobile,Android等系统的手机已经让用户体验到触控的便利。本篇文章要说的是一种关于手机端触控技术的交互设计,它利用我们的肌肉记忆,不需要过多思考,让我们依靠潜意识,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任务——它就是手势操作。

手势操作分类

基本操作

导航操作

对象操作

绘制操作

锦上添花vs弄巧成拙

基于触摸屏幕的手势操作是手机端人机交互的一个飞跃,它使手机用户的移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与设备的交互更加有趣,同时增强了用户操作的满足感,真可谓锦上添花。

讨用户欢心的小惊喜!

手势操作让用户的操作空间不再局限于界面上那几个像素的按钮。
“浏览网页时,用手一抓就可以缩小当前页面窗口;不需要点击后退按钮,只需在屏幕上画个‘<’,界面就会跳转到上一次打开的网页……”

动态十足的炫酷!

手势操作相对于无趣的触摸和点击来说,给用户带来了动态十足的新体验。
经常可以看到用户拿着手机大刀阔斧的“切着西瓜”。

化繁为简的魔术!

在某些应用的设计中,利用手势操作可以简化用户完成某一任务的操作步骤,提高使用效率。

But!

手势操作虽然带来了简洁的界面和有趣的操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者经常忽略了一些可用性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受损。

缺乏规范的困惑?

目前手势操作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相同的目标任务,往往出现不同的手势操作,这就造成了用户的困惑。
例如:下图的三种手势操作都可以使目标对象旋转一定的角度,但目前尚无固定的使用规范

不易被发现的尴尬?

手势操作似乎还没有像按钮操作或菜单操作那样被大大方方的搬上台面,用户界面并不告诉用户可以对某个对象做什么,于是用户需要记住可以使用哪些手势。如果用户对其缺乏认知,这些手势操作就不易被发现,也便不会为人所用,甚至造成操作障碍。

精准度低的死穴?

影响手势操作精准度的因素多多,如硬件屏幕的尺寸、反应灵敏度,用户本身操作的熟练程度、对手势本身的认知(记忆)等。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手势操作易产生:操作不备触发,不知操作是否到位、误操作、与预期结果相悖等,让用户沮丧的体验。

给英雄以用武之地

尽管手势操作在通往易用性圣殿的路上仍然是荆棘重重,但是只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绕过体验问题的泥沼,还是可以给英雄以用武之地的。

“洞察用户习惯”

手势本身的设计需要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和日常的使用习惯,才能不给用户增加记忆负担,容易被用户接受。

文化约定

手势本身或操作过程的设计符合特定文化里约定俗成的用法,形象的、有意义性的手势更加容易记忆和学习,符合认知习惯;应该多用“通用的符号”作为手势。

实物隐喻

手势本身的形状或操作过程是从具体实物中简化出来的,其内涵具有实物的隐喻意义。

首字母表示

以将命令的中文或英文的首字母符号作为该命令的手势。如用“a”表示“全删除”(All)手势,用“c”表示“复制(copy)等。

易操作

形状美观:“喜欢封闭的曲线”,“感觉舒服、美观”。
操作顺手:“最好一笔画完“,”尽量采用曲线”。
适当复杂:有的手势适当复杂一些(如全删除),因为这些手势操作容易引起用户大的损失。

“引导用户使用”

很多时候,手势操作是隐藏的,用户难于发现。因此就要通过一些用户引导信息来进一步的协助用户。“引领式”的引导方式比较适合用户快速接受,尽快上手,享受手势操作乐趣。最好将简洁明快指示性强的引导说明放在用户第一次使用时,让用户有所心理准备。

“给用户选择”

对于复杂的手势,不能强迫用户去学习记忆和使用,可以只作为备选的快捷方式提供给用户,让那些愿意学习的用户更快捷地完成想要完成的功能。
手势模式可以让用户选择是否启用该模式。用户在启用手势模式状态下才能使用手势来完成操作任务。

“靠数据说话”

手势操作缺乏规范,对于手势本身的设计可以进行用户调研,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不同手势操作的易用性,用调研数据来帮助确认选择哪一种操作方式会更方便用户使用。

“V”就在前方

交互设计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体验问题,尽管手机端的手势操作的应用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用户体验上的bug,但是我相信它依旧是v5的。经过我们的不断改进创新,自然用户界面的宏伟目标终有一天会实现!胜利就在前方!
【1】自然用户界面:http://baike.baidu.com/view/4705493.html?fromTaglist

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

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
你难道还没有考虑使用HTML5? 当然我猜想你可能有自己的原因;它现在还没有被广泛的支持,在IE中不好使,或者你就是喜欢写比较严格的XHTML代码。HTML5是web开发世界的一次重大的改变,事实上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是代表着未来趋势。其实HTML5并不难理解和使用。我们这里能列出许多原因为什么现在要开始使用HTML5。
目前有很多的文章介绍使用HTML5并且介绍了使用它的优势和好处,没错,我们这篇文章也类似。随着更多这样的文章,以及Apple的支持, Adobe围绕HTML5的产品开发,以及移动flash的死亡,如此多网站的支持,我想对那些仍旧没有或者不想接受它的人说一些话。我认为主要得原因是,它看起来像一个神秘的东西。很多感觉它像喷气背包或者飞行汽车。一个未经验证的非凡想法但是并不实际。但是事实上现在已近非常的实际了。
为了解密HTML5并且帮助顽固的开发设计人员,我这里写了列出了使用HTML5的几大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十大原因:易用性

俩个原因使得使用HTML5创建网站更加简单:语义上及其ARIA。新的HTML标签像<header>, <footer>,<nav>,<section>, <aside>等等,使得阅读者更加容易去访问内容。在以前,即使你定义了class或者ID你的阅读者也没有办法去了解给出的一个div究竟是什么。使用新的语义学的定义标签,你可以更好的了解HTML文档,并且创建一个更好的使用体验。
ARIA是一个W3C的标准主要用来对HTML文章中的元素指定“角色“,通过角色属性来创建重要的页面地形例如,header,footer,navigation或者aritcle很有必要。这一点曾经被忽略掉了并且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事实上并不验证。然而,HTML5将会验证这样属性。同时,HTML5将会内建这些角色并且无法不覆盖。更多的HTML5和ARIA讨论,请大家查看这里。

  第九大原因:视频和音频支持

忘了flash和其它第三方应用吧,让你的视频和音频通过HTML5标签<video>和<audio>来访问资源。正确播放媒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你需要使用<embed>和<object>标签,并且为了它们能正确播放必须赋予一大堆的参数。你的媒体标签将会非常复杂,大堆得令人迷惑的代码。而且HTML5视频和音频标签基本将他们视为图片:<video src=”"/>。但是其它参数例如宽度和高度或者自动播放呢?不必担心,只需要像其它HTML标签一样定义:<video src=”url” width=”640px” height=”380px” autoplay/>。
实际上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然而我们的老浏览器可能并不喜欢我们的HTML5,你需要添加更多代码来让他们正确工作。但是这个代码还是比<embed>和<object>来的简单的多。  

  第八大原因:Doctype

没错,就是doctype,没有更多内容了。是不是非常简答?不需要拷贝粘贴一堆无法理解的代码,也没有多余的head标签。最大的好消息在于,除了简单,它能在每一个浏览器中正常工作即使是名声狼藉的IE6。

  第七大原因:更清晰的代码

如果你对于简答,优雅,容易阅读的代码有所偏好的话,HTML5绝对是一个为你量身定做的东西。HTML5允许你写出简单清晰富于描述的代码。符合语义学的代码允许你分开样式和内容。看看这个典型的简单拥有导航的heaer代码:
<div id="header"> <h1>Header Text</h1> <div id="nav">  <ul>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ul> </div></div>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使用HTML5后会使得代码更加简单并且富有含义:
<header> <h1>Header Text</h1> <nav>  <ul>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ul> </nav></header>
使用HTML5你可以通过使用语义学的HTML header标签描述内容来最后解决你的div及其class定义问题。 以前你需要大量的使用div来定义每一个页面内容区域,但是使用新的<section>,<article>,<header>,<footer>,<aside>和<nav>标签,需要你让你的代码更加清晰易于阅读。

  第六大原因:更聪明的存储

HTML5中最酷的特性就是本地存储。有一点像比较老的技术cookie和客户端数据库的融合。它比cooke更好用因为支持多个windows存储,它拥有更好的安全和性能,即使浏览器关闭后也可以保存。
因为它是个客户端的数据库,你不用担心用户删除任何cookie,并且所有主流浏览器都支持。
本地存储对于很多情况来说都不错, 它是HTML5工具中一个不需要第三方插件实现的。能够保存数据到用户的浏览器中意味你可以简单的创建一些应用特性例如:保存用户信息,缓存数据,加载用户上一次的应用状态。

  第五大原因:更好的互动

我们都喜欢更好的互动,我们都喜欢对于用户有反馈的动态网站,用户可以享受互动的过程。输入<canvas>,HTML5的画图标签允许你做更多的互动和动画,就像我们使用Flash达到的效果。
除了<canvas>,HTML5同样也拥有很多API允许你创建更加好的用户体验并且更加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这里有一个列表:
  • Drag and Drop (DnD)
  • Offline storage database
  • Browser history management
  • document editing
  • Timed media playback

  第四大原因:游戏开发

没错, 你可以使用HTML5的<canvas>开发游戏。HTML5提供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移动友好的方式去开发有趣互动的游戏。如果你开发Flash游戏,你就会喜欢上HTML5的游戏开发。
Script-tutorials目前提供了4个不部分的HTML5游戏开发教程,这里看看他们开发的有趣游戏:

  第三大原因: 遗留及其跨浏览器支持

你的现代流行浏览器都支持HTML5(Chrome,Firefox,Safari,IE9和Opera),并且创建了HTML5 doctype这样所有的浏览器,即使非常老非常令人厌恶浏览器像IE6都可以使用。但是因为老的浏览器能够识别doctype并不意味它可以处理HTML5标签和功能。幸运的是,HTML5已经使得开发更加简单了,更多支持更多浏览器,这样老的IE浏览器可以通过添加javascript代码来使用新的元素:
<!--[if lt IE 9]> <script src="http://html5shiv.googlecode.com/svn/trunk/html5.js"></script><![endif]-->

  第二大原因: 移动,移动还是移动

你可以称之为“直觉”,但是我认为移动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的流行。我知道,这里有些非常疯狂的猜测,有些可能你也想到了 – Mobile是一个时尚!移动设备将占领世界。更多的接受移动设备将会增长的非常迅速。这意味着更多的用户会选择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网站或者web应用。HTML5是最移动化的开发工具。随着Adobe宣布放弃移动flash开发,你将会考虑使用HTML5来开发webp应用。
当手机浏览器完全支持HTML5那么开发移动项目将会和设计更小的触摸显示一样简单。这里有很多的meta标签允许你优化移动:
  • viewport: 允许你定义viewport宽度和缩放设置;
  • 全屏浏览器: ISO指定的数值允许Apple设备全屏模式显示;
  • Home screen icons:  就像桌面收藏,这些图标可以用来添加收藏到IOS和Android移动设备的首页。

  第一大原因: 它是未来,开始用吧!

最大的原因今天你就开始使用HTML5是因为它是未来,不要掉队了!HTML5不会往每个方向发展,但是更多的元素已经被很多公司采用,并且开始着手开发。HTML5其实更像HTML,它不是一个新的技术需要你重新学习!如果你开发XHTML strict的话你现在就已经在开发HTML5了。为什么不更完整的享受HTML5的功能呢?
你实际上没有任何借口不接受HTML5。事实上我唯一一个原因使用HTML5是因为它书写代码简单清晰。其它的特性其实我也没有真正使用。你可以考虑现在开始使用HTML5书写代码,它能帮助你改变书写代码的方式及其设计方式。开始用HTML5代码编写web应用吧,说不定下一个移动应用或者游戏应用就是用HTML5开发的!
英文原文:Top 10 Reasons to Use HTML5 Right Now
来源:GBin1.com 、 雷锋网
评论《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的内容...


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硅谷称之为“常识”的网站设计过程原则

硅谷称之为“常识”的网站设计过程原则:

编者按:原文作者为Nir Eyal和Katy Fike博士。大家对Nir Eyal可能比较熟悉了,此前我们曾发过两篇他的文章,一篇名为“习惯是新型病毒:为什么创业者必须成为行为习惯专家”,另一篇是“如何制造渴望”。Katy是一个研究老年病学的专家,同时也是Nir在Innovate50时创办两个创业公司的合作伙伴,他的博客主要关注科技和行为设计。
初级创业者应该搞清楚保持细致与步入主流的区别。以下是网站设计过程中的几个原则,硅谷的人也常不屑地称其为“常识(Normals)”。

怎样介绍网站

不用告诉用户你网站的“原理(how it works)”或“是什么(what it is)”,当然也无需告诉他们你的公司有多奇妙。你需要抓住重点,完整而明确地告诉用户你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新用户需要知道的是,你提供的服务在他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看一下Twitter主页是怎么向新用户介绍的。很简洁,“欢迎来到 Twitter。与你关心的人们一起,探寻变化的大千世界”。Facebook也类似,“联结你我,分享生活,尽在Facebook”。非常有才!现在初级创业者应该知道,采用明确的方式告诉用户什么时候使用、为什么有用。比如通过前面两句话我们就能知道,Twitter是用来探寻世界的变化,Facebook则是用来沟通和分享。

确定呈现内容

我们知道你可能会这样想:“Facebook与Twitter当然能用时髦语句来介绍自己,因为新用户在去他们的网站前,就已经知道他们的网站是做什么的”。没错,这也是问题的关键。现在的大部分人都是从他人那里听说某个网站,而你的工作就是满足这些人对你网站的期望,服务当然也是越快速、越令人信服越好。
怎样才能让新用户爱上你的网站? 这就需要给他们带来一段难忘的初始体验。建立一个引导式的过程,让他们感觉像是在进行愉快的散步,这样用户就会很高兴地了解当前服务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太多的网站在新用户注册后便甩手不管,期望他们自己去摸索和发现下一步该做什么。相反,应该把新用户看成正与你的网站约会,接着通过一个优雅、直观、使人愉悦的引导过程,让他们了解网站的操作流程。对初级创业者来说,学会开始、驾驭并让使用体验个性化都是极其重要的。初级创业者应该正确对待错误,不应害怕冒险或固化行动 ,措施应该灵活且可以在必要时撤消。
例如,Twitter在引导用户使用这个服务的同时,也会询问他们的兴趣,然后立即利用这些信息为其创造个性化体验。完成这一过程后,无关的应用将被关闭,这样用户的面板上就只会显示那些自己可能感兴趣的功能选项。

独立而不孤立

许多网站还未赢得用户信任,就在用户登陆时要求获得他们的Facebook授权。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新、老用户都产生疏远感。很多新用户的朋友也是网络新手,所以他们在网络中的沟通可能还并不多。另一些人则希望在Facebook之外的网站与他人建立沟通关系;或是更希望在没有Facebook的地方获得一丝“喘息”。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想让朋友知道自己正使用Faceboo帐号登陆第三方网站。在越来越多的垃圾信息威胁到自己朋友时,他们也对第三方网站授权变得越来越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网站强制要求用户创建帐号,或在他们确认自己需要这个服务之前,让其使用Facebook帐户登陆,失去这些用户的风险将比获得的好处更大。
这并不是说不应该给用户提供使用Facebook登陆的选项,只是建议先让他们爱上你的网站。对一个还未注册的用户来说,他即使没有朋友使用你的网站,网站对他也应该是有价值和吸引人的。例如,Pinterest允许未注册用户自由地浏览内容。用户只有在决定加入的时候,才会尝试使用Facebook帐户登陆。新用户加入后,不管有没有朋友在使用这个服务,他们都能立即开始发布内容、表达喜爱、发表评论等。

化繁为简

针对特定用户进行产品设计的关键是满足他们的特别需求。即使你的目标用户不是网络新人,当没有经验的游客来访问你的网站时,也要确保他们能有收获。直观的界面能让每个用户都喜欢,还要能够预测用户的下一步操作。让产品步入主流,它必须要简单,还能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往往不关心你的技术能做什么,而只关心你的服务能帮他们完成什么。
还有大量尚开发的机遇等着那些能化繁为简的企业家去开发。如果不知是什么,或许你的爷爷奶奶也能给你带来启发。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3 Predi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 Software

3 Predictions On The Future Of Enterprise Software: future_enterprise_social_software_sml
Editor’s Note: This guest post is written by Uzi Shmilovici, the founder and CEO and founder of Future Simple, the company behind Base CRM.
The first image that comes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about business computing is the dystopic scene from the 1984 Apple commercial: A swarm of employees wearing the same uniforms and marching in unison into their offices where they are forced to use certain devices and software.
They sit down in front of their PCs, open a business application their company paid millions of dollars to implement and, in a disciplined manner, fill out forms to populate the company’s database so their managers will be happy.
The Anya Major in this dystopic scene is the consumerization of enterprise software. The term “consumerization” was first used, in the context of enterprise software, by Kevin Efrusy from Accel Partners back in 2008. You probably heard about it before. Heck, there’s even a SXSW panel discussing this subject, which means it really went mainstream. What is missing from the conversation though is a good look at the root causes and more importantly, at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phenomenon.
Why is consumerization accelerating?
There are three key paradigm shifts that accelerate the consumerization of business software:
  • The devices we use — would you rather use a Dell desktop computer or an iPad? Well, many people carry their iPads to work. Others carry an iPhone or Android device, even if they also have to carry their company’s Blackberry device. As a result, companies adapt and buy the devices their employees would use anyway. That’s why SAP’s CIO purchased 40,000 iPads. It is a bottom-up decision made by the employees and not the CIO.
  • The way we work — Twitter turned out to be a fantastic collaboration tool that allowed a real-time flow of information between people. Yammer emerged to do that in the enterprise. Evernote is a fantastic tool for note taking. Why use anything else in your work environment? Dropbox is the best consumer online file sync solution. Sure, you can use that overly complex enterprise storage server with four levels of authentication. Or not.
    The consumeriz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vity tools starts with small workgroups that adopt a specific tool. At some point, the CIO notices that different groups are using the same external product. This means that the company’s data is not centralized anymore which is not making the CIO happy.
    Add to that the fact that these startups learned how to talk to the hearts of these CIOs and you get Sponsored Evernote Accounts, Dropbox For Teams and Yammer Enterprise Edition.
  •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software — It is NOT fun to use Path 2.0 on your way to work and then open a traditional business application once you get there. We’re seeing use cases in which people use consumer apps or new generation business apps for their daily needs and then dump data into bloated enterprise software on a monthly basis because they have to. This will continue until this new user experience paradigms make their way into current enterprise software, or more likely, new enterprise software makes its way into the enterprise.
What does this mean for business computing?
The “cloud” and the Software as a Service model were the last innovations in enterprise software. There were not a lot of changes in other aspects of the software though. For most, they remind dull applications running on regular PC computers and sold to CIOs. Consumerization is changing that and is doing it fast.
Here are three predictions on how consumerization will change the face of business computing forever:
  • A new class of enterprise software — With the cost of building and serving great software going down and the new user experience paradigms becoming more pervasive, a new generation of business software emerge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user experience and on making the software useful for the users themselves and not only to their managers, this type of software accelerates adoption and provide 10X the value for a fraction of the cost.
  • Dramatic shift in discovery channels — CIO magazines are great but today people find new apps via social media, peer recommendations, search or, increasingly, through the various app stores. There’s no need for a special committee to choose the right software when you can rely on credible rat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employees bring their apps and collaboration tools from home and effectively make the decision for the enterprise.
  • Failure of traditional vendors to adopt — Don’t want to name names but it is absolutely insane that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vendors failed to put together good mobile apps. Truth is that it is not easy to do when you are sitting on top of a complex legacy code that barely runs in a modern browser, let alone on a new device.
It will take another 3-5 years but it is inevitable. The revolution is already here and like always it starts from the bottom, with new and smaller companies adopting new apps. It will then move quickly upstream to medium businesses and eventually to bigger enterprises. The devices and software that we will use in our work environments will b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True, this might not be as exciting as Unicorns boards on Pinterest and many people ask me why I’m in the business of enterprise software vs. being in the consumer internet. My answer is that I’m in the business of people. Happy, productive, empowered people that have the freedom to choose great software.
Image credit Moxiesoft.com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创业公司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创业公司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媒体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创业公司,跟媒体的互动就更显得重要。那么我们的创业者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呢?知名投资人兼创业家Chris Dixon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为创业者提供了跟媒体打交道的几个建议,这里的媒体指传统媒体与博客。

  • 不要害怕询问采访规则。你们之间的谈话是否会写入报道?如果他们要写一篇关于你们公司的报道时,是否要求独家?文章将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些问题都可以询问。
  • 如果不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请不要请PR公司跟媒体打交道。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他们更希望收到的邮件是来自公司创始人而非PR公司。如果请PR公司去跟媒体打交道,则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表现,或者让对方感觉到你对自己产品没信心或者不予重视。
  • 给予媒体记者足够尊重。就像很多企业家一样,媒体记者往往是一些拥有各种兴趣爱好的有趣人士。如果你跟他们直接交谈,就可能会喜欢上他们并且彼此成为朋友。
  • 除非是一家非常火的公司,否则你公司的存在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闻故事。独家披露公司的成立、融资、收购以及公司发展趋势这些事件往往是一些好的新闻材料。同样,关于公司发展的一些数据披露往往也能获得更多报道。
  • 不管愿意否,媒体的报道都将给你或者你的公司贴上某个标签。因此你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考虑给大众呈现怎样的标签。
  • 试着站在媒体记者的角度想想。想想如何才能写得更加真实有趣?是否有足够的背景材料支持文章的观点?
  • 别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你的媒体朋友。平时尽量保持沟通,让彼此感觉到来自对方的帮助和重视。

我们曾说,媒介即信息。因此,除了需要像朋友一样对待媒体记者以外,更需要了解各个媒体的各自属性。什么样的信息呈现于什么样的媒体,其效果往往千差万别。

如果您的公司或者产品想寻求36氪报道,可以参见这个页面:http://www.36kr.com/report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