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搜索

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自杀的房间(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诗选031)

自杀的房间(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诗选031):
译者 介末花花
自杀的房间

我打赌你一定认为这个房间是空的。

错。里面有三把带靠背的椅子。

一盏灯,可用来驱逐黑暗。

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钱夹,几张报纸。

一尊笑口常开的佛像,一尊满怀忧虑的基督。

七个可带来好运的大象,抽屉里还有个笔记本。

你觉得里边会不会记着我们的地址?



你猜这里没有书,没有画,也没有唱片?

错。一支会令人心慰的小号悬在一双黑色的手上。

伦勃朗画的萨士基亚持着一朵热诚的小花。

众神们相聚的欢乐。

翻开在书架上的奥德修斯经过了第五卷的劳累

正在为恢复精力而安睡。

那些道德家们

金光闪闪的名字

刻印在精致的皮面书脊上。

紧挨着他们的,是在后面撑着的政治家们。



没有出路了么?那房门是干什么的?

没有前景了么?透过窗子也可以看到别的景象啊。

他的望远镜

放在窗台上。

却有一只苍蝇在嗡嗡嗡——那东西仍然活着,还会活下去。



你觉得那留下的信笺至少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吧。

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并没有留下信笺——

他有这么多的朋友,而我们所有人刚好能塞进

紧靠在杯子旁的那个空空的信封里面。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Web设计的8个趋势

Web设计的8个趋势:
本文译自网站设计公司weavora.com,介绍了在他们眼里8个Web设计趋势:单页面、用照片做背景、色块设计、超大号的图片、聚焦简洁、响应式设计、视差滚动、强调字体,每个趋势后面都附了数个案例,相信对网站设计师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单页面

单个长页面的设计一度不受人待见(无论是客户还是设计师),但现在整个互联网随处可见。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用户现在早已习惯于使用鼠标滚轮了,比起在多个页面间来回查看,用滚轮上下浏览要省事得多。
包括苹果在内的一些知名大公司也使用了相当长的页面来展示产品,获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更多例子:

用照片做背景

出于品牌或展示的目的,把照片用作网站的背景,这样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这也是为何你能在时尚、服装品牌、旅游业等等行业看到这样的设计办法。

更多例子:

色块设计

这一设计方法主要是引入了方块的网格设计,这些方块要么是纯色块配上文字,要么是方形照片配上文字。“简洁”是吸引用户的一大原因。不同的色块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容易引起用户的视觉兴趣,进而继续探索下去。

更多例子:

超大号的图片

这一潮流的兴起多少与Mac OS X 图标设计的流行有关。当程序员为自己的Mac 程序推出网站时,这样配有超大号图片、突出品牌的设计再常见不过。自然地,这一潮流后来也被iOS 开发者继承了下来,成为现代设计文化的一部分。

更多例子:

聚焦简洁

对简洁的追求贯穿了整个2012年,许多的网站开始寻求明快、直观的设计。极简设计旨在通过整合或是删除多余的页面实现简化,只给用户需要的东西。极简设计通常会用到大号的加粗字体、以及超大号的图片,清晰地把重要的东西传达出来。

更多例子:

响应式设计

随着手机和平板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响应式设计也成为了当下网站开发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一个可自适应任何设备的网页是很了不起的。响应式设计能确保用户无论是在移动设备还是在PC上都能按你的意愿浏览内容。

更多例子:

视差滚动

所谓“视差滚动 (Parallax Scrolling)”就是让多层背景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运动视差 3D 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浏览器增加对视差的支持,这一技术也很有可能会更加流行。

更多例子:

强调字体

从前,设计师所能使用的字体受用户电脑本地已有的字体所限。现在,借助Google fonts 和Typekit 等服务,从理论上说,你能使用的字体是无限多的,极大增强了网站设计的吸引力。设计师利用这一机会也已有了一段时间了,越来越多的网站也体现了对字体的重视。甚至有些网站如Typographica,字体就占了整个网站设计的绝大部分,出来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更多例子:
相信以上的这些设计方法会流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然,你也可以发挥创造力,有机地组合它们,做出优秀的网站。


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

性格外向的人真的是更好的领导者吗?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吗?

性格外向的人真的是更好的领导者吗?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吗?:
译者 流年y
Why Introverts Can’t Be Leaders?
为什么性格内向的人不能当领导者?
(注:由于作者开篇就提出标题隐含有修辞学问题,因此这里个人觉得理解为《凭什么说性格内向的人不能当领导?》
Are extraverts really better leaders? Can an introvert be a good leader?
性格外向的人真的是更好的领导者吗?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吗?
Published on October 27, 2012 by Ronald E. Riggio, Ph.D. in Cutting-Edge Leadership
于2012年10月27日由上 Ronald E. Riggio博士发表在尖端的领导上。
hope you realize the title is a rhetorical question.
希望你能认识到这个标题是一个反问句。
Research has shown a consiste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leadership. In groups of strangers, such as a jury, extraversion predicts who will be selected foreperson of the jury (it’s actually likely to be the person who talks the most, and that person is probably an extravert). So, extraver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chosen for leadership positions (what we call leader ‘emergence’).
研究表明外向性和领导能力之间是一种一致的,积极的关系。在陌生的团体中,例如一个陪审团,外向性预测谁将会被选为陪审团的团长(事实上可能是说话最多的那个人,而这个人可能是个效果外向的人)。所以,性格外向的人更可能被选上领导者职位(我们称之为“领袖”的崛起)。
There is also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although a weaker one)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leader effectiveness, particularly rated effectiveness of leaders. So it appears that extraverts have an edge, but does this mean that introverts can’t be good leaders? Of course not!
 在外向性和领导效率(尤其是对领导效力的评估)之间还有一个积极的关系(尽管较为微弱)。如此看来,性格外向的人有优势,但是否意味着性格内向的人就不能成为好的领导者?当然不!
Many successful leaders are introverted, for example Abraham Lincoln, Gandhi, and in business, Bill Gates and Warren Buffett. One of the best company presidents that I’ve known was easily the most introverted person among his executive team, but he was very successful and his colleagues admired his “quiet reserve and confidence.” So what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hat both extraverts and introverts need to emerge as a leader and to be effective?
许多成功的领导者性格内向,例如 Abraham Lincoln, Gandhi和商业领域的Bill Gates and Warren Buffett。我所知道的一个最好的公司总裁在他的经营团队中无疑是最内向的那个人,但是他很成功,并且他的同事很钦佩他“无声地储备和自信”。因此,性格外向的人和内向的人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表现的有效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Our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the key element is good interpersonal, or social, skills. In one study, we looked at the relationship of extraversion to leadership emergence and effectiveness and found that the advantage that extraverts had disappeared when we put social skills into the equation (social skill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leadership). In other words, only extraverts who possessed social skills were effective leaders. Good interpersonal skills are critical whether the leader is an extravert or an introvert.
我们的研究表明关键因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或社交关系、技巧。在一项研究中,我们观察到领导能力的外向性的浮现和效力之间的关系,并且发现当我们把社交技巧放入方程式中时(社交技巧在外向性和领导能力之间的关系中起媒介作用), 性格外向的人的优势已经消失了。换句话说,只有拥有社交技巧的性格外向的人是有效地领导者。无论领导者的性格是外向或内向,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In addition, we know that we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leaders who look like their prototypes of leaders – they speak well, interact well with others, and just look “leader-like.” Extraverts just naturally look more like a prototypical leader (particularly political leaders) than do introverts. [Think of the U.S. presidential campaign where presidential hopefuls were evaluated for how much each looked like he or she could be the Commander-in-Chief].

另外,我们知道,我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领导者是具有领导者雏形的人——他们善于讲话,善于与别人交往,而且看起来很有领导人像。性格外向的人天生看起来就比内向的人更像一个典型的领袖(尤其是政治领袖)。【想起美国的总统竞选,那些总统候选人被评估的依据是他们与理想领导者的相似度】。

The key to leadership success then is to develop the people skills needed to look like a leader, but to also develop the good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success. If you possess these skills, introversion and extraversion don’t matter very much.
领导成功的关键是去发展看起来像一个领导者所需要的个人的技能,但是也要发展成功所必须的良好的主从关系。如果你拥有这些技能,那么内向性和外向性都不再重要。

與別不同的煙花拍攝 - 曝光中的手動對焦

與別不同的煙花拍攝 - 曝光中的手動對焦:
拍了多年煙花發覺變化不大?讓我們看看攝影師 David Johnson 利用曝光時中途變換焦點的技巧來拍出抽象、與眾不同的煙花相片!拍攝技巧不複雜,只要設定為長曝,拍攝時變換焦點便可以了!
除了變換焦點,我們也可以變換焦距來拍攝,也會有另一種效果呢!

伸延閱讀:

  1. 煙花攝影入門技巧
  2. 曝光變焦拍攝法
(Image credit: David Johnson)









Kano模型在用户调研中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调研实例

Kano模型在用户调研中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调研实例:
1、Kano模型简介

1.1 Kano模型起源:满意度的二维模式
著名市场营销学大师、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说过: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用户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于企业/产品的忠诚度,进而影响用户的粘性和流失。正因如此,每个公司/产品,都想了解自己客户的满意度状况,从而制定后续的策略和规划。
在传统的观念里,会认为满意的反面就是不满意。然而赫兹伯格(1974)在研究员工满意度时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作激励-保健理论),如图1所示,他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存共同存在一个单一的连续体,而是分开的。即满意和不满意不是二选一的关系,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所以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被去除,并不一定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同样的,让人感到不满的因素被去掉,也不一定会导致员工满意。
图1赫兹伯格激励-保健理论图示
1.2 Kano模型的二维属性模式

日本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将赫兹伯格的理论引入到产品质量管理中来。在1984年首度提出了Kano模型,如图2所示:横坐标表示某项要素的具备程度,越向右边表示该品质要素的具备程度越高,越向左边,具备程度越低。纵坐标表示顾客或使用者的满意程度,越向上,越满意,越向下,越不满意。利用坐标的相对关系,可以分为五类属性。
图2 Kano二维属性模型示意图
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期望属性: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必备属性:当优化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

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反向属性: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Q2淘宝网UED用研一组在卖家客户关系管理工具的研究项目中,便运用了Kano模型,辅助业务方对后续工作进行决策判断。下文将通过这个实际应用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Kano模型的整个操作流程,包括需求沟通、问卷编制、数据收集&清洗分析、结果产出和模型应用时的思考与讨论。
2、需求沟通——为什么会用Kano模型
为了适应淘宝卖家日益增长的管理客户的需求,淘宝官方客户关系管理工具需要引入一些新功能。业务方希望知晓在众多用户需要的功能中,哪些是基本功能,哪些是增值功能,功能的优先级又是如何分布排列的。从而可以在进行功能开发优先级排期的同时,结合实际业务情况,考虑哪些功能应该由淘宝官方做,哪些更适合与第三方合作完成。
Kano模型很好地贴和了业务的需求,从具备程度和满意程度这两个维度出发,将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中的功能进行细致有效的区分和排序,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功能是一定要有,否则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必备属性、期望属性);哪些功能是没有时不会造成负向影响,拥有时会给用户带来惊喜的(魅力属性);哪些功能是可有可无,具备与否对用户都不会有太多影响的(无差异因素)。
由此决定利用Kano模型,对于客户关系管理工具的功能属性归属进行讨论。接下来将对于Kano模型的问题设置和分析方法的具体操作进行阐述。
3、Kano模型问卷编制——-正、反两面的Kano问题模式
Kano模型设置题目时,对于每一个想要探测的问题,均需要了解以下两个方面:用户对于工具具备该功能时的评价(态度)和工具不具备该功能时的评价(态度)。
例如,在探讨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信息管理-购买行为信息”这一功能点时,会分别正向和反向地询问用户对客户关系管理工具是否具备该功能的评价,题目设置如下图:
图3 Kano模型题目设置举例
为了保证用户对问卷中各功能点准确理解,从而保证数据回收质量,我们进行了两个工作。1)对于每个功能点进行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对于“客户信息管理-购买行为信息”这一功能点,进行举例“如不同类目下面的历史购买商品”,方便用户清晰、生动地了解此功能内容和使用场景;2)预访谈3名卖家,请卖家做完问卷后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检验功能点的阐述是否可以被卖家理解,对于卖家不能清晰理解的部分加以讨论和完善补充。
另外,由于每个用户对于“我很喜欢”“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问卷填写前给出统一解释说明,让用户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标准,方便填答。本次在调研中给出的说明见下图:

图4 问卷填答说明
4数据收集&清洗分析

4.1数据收集
调研样本为3-4月有成交的卖家,通过EDM进行问卷投放,共回收5906份数据。
4.2数据清洗
除了严格的清洗程序,Kano问卷中,清楚了全部选择“我很喜欢”和全部选择“我很不喜欢”的数据。经过清洗,得到有效数据4395份。
4.3数据分析

对于Kano模型部分,重点针对于近一个月发单量大于20单的139名用户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主要为“Kano二维属性归类”和“better-worse系数分析”。

4.3.1 Kano二维属性归属分类

图5 Kano二维属性分类模板
分类标准如图5所示,若具备这一功能时感觉“很喜欢”,不具备时感受不强烈(“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说明这一选项属于锦上添花的“魅力属性”;
若具备时感受不强烈(“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但不具备时感受到“很不喜欢”,则属于一定需要的“必备属性”;
若具备时“很喜欢”,不具备时“很不喜欢”,可以称之为“期望属性”,呈一元线性模式;
无论具备还是不具备,感受都不强烈(“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的,便是中间部分的“无差异因素”;
若具备时感受偏不满意(“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很不喜欢”),而不具备时感受偏满意(“很喜欢”/“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接受”),则说明这一因素的存在和用户的满意度呈反向关系,称做“反向结果”。
除了以上因素外,倘若出现功能具备和不具备情况下,用户都表示“很喜欢”,或者具备和不具备情况下均表示“很不喜欢”,这种矛盾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可疑结果”。
图5中不难看出,每一个功能在6个维度上(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必备属性、无差异因素、反向属性、可疑结果)上均可能有得分,将相同维度的比例相加后,可得到各个属性维度的占比总和,总和最大的一个属性维度,便是该功能的属性归属。

图6 功能属性结果举例
如上图所示,在对“信息管理-购买行为信息”这一功能进行统计整理时,发现魅力属性的占比总数最高。进而得到,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中,“信息管理-购买行为信息”功能属于魅力属性。即没有这个功能,卖家不会有强烈负性情绪,但是有了这个功能,会让卖家感受到满意和惊喜。
4.3.2 Better-worse系数分析

除了对于Kano属性归属的探讨,还可以通过对于功能属性归类的百分比,计算出Better-Worse系数,表示某功能可以增加满意或者消除很不喜欢的影响程度。
Better,可以被解读为增加后的满意系数。better的数值通常为正,代表如果提供某种功能属性的话,用户满意度会提升;正值越大,代表用户满意度提升的影响效果越强,上升的也就更快。
Worse,则可以被叫做消除后的不满意系数。其数值通常为负,代表如果不提供某种功能属性的话,用户的满意度会降低;值越负向,代表满意度降低的影响效果越强,下降的越快。
Berger(1993)提出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后的满意系数(better): (魅力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必备属性+无差异因素)

消除后的不满意系数(worse): (期望属性+必备属性)/(魅力属性+期望属性+必备属性+无差异因素)×(-1)。
如将功能“信息管理-购买行为信息”的数据带入后,得到Better-Worse系数如下:

Better=(.367+.288)/(.367+.288+.029+.216)=0.73

Worse=(.288_.029)/(.367+.288+.029+.216)×(-1)=-0.35
5、Kano模型结果概览
图7 Kano属性结果 *:表示大于增加滿意指标及小于消除不满意指标之平均數
图7中反映的是日发20单以上的139名卖家的选择分布情况。由于部分结果还在应用初期,各功能细节点暂时隐藏,如有兴趣,欢迎私下讨论交流。
Kano属性归属是我们关注的首要指标,可以从图7中看出,客户关系管理工具的17个功能点中,大多数为魅力因素,而本次调研中并没有发现必备因素。关于这一点,会在后续讨论中和大家继续交流。
当关注better-worse系数这一衡量指标时,不难发现,“忠诚度-C2”、“忠诚度-C3”、“信息传达-F1”、“信息传达-F4”都是better、worse值均很高(大于平均数)的要素。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要加强这些功能,不仅会消除客户的不满意,还会提升客户的满意水平。
6、模型应用的思考与讨论

6.1 Kano属性的优先级排序:
辅助业务进行优先级排序,是Kano模型的一大功能特点。业务方在排序功能优先级时,可主要参考: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因素的基本顺序进行排序。结合本次调研结果,给出可与业务结合的建议如下:

 期望属性的功能点对于工具的意义重大,建议优先考虑开发或强化;

 魅力属性的功能点,建议优先考虑better值较高的功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无差异因素可以成为节约成本的机会;
6.2如何看待结果中的Kano属性
案例中多数功能属于魅力属性,可以看出卖家对于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中,对于推出/待推出功能的积极态度。笔者认为,对于客户关系管理工具,魅力属性十分值得重视。从业务本身来看,客户关系管理虽未直接影响卖家进销存主流程,但若管理得好,会为卖家带来极大的利益点。由此,也可以将客户关系管理工具认为是魅力型工具。对于魅力型工具而言,能让卖家感到惊喜、满意的魅力属性,更有可能成为工具的闪光点。因此,对于魅力属性,尤其是better系数高的魅力属性,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本次调研结果没有发现必备属性,笔者认为,这一结果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现状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卖家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意识还在成长阶段(2012年4月调研结果显示,对于日发20单以上的活跃卖家,仅有18.7%的卖家已经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多处于有意愿进行管理但还未执行或准备执行的状态),同时,本次调研涉及的部分功能点还未面世,具体情景和效用未能得到真实体验。所以在这个阶段,卖家对于客户关系管理工具中这些(新)功能的缺失,没有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也不会存在大幅度满意度的下降。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Kano属性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卖家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会日益成熟,各功能的属性归属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对于早期的电视机,遥控器也许是魅力属性(电视机上的按钮可能已经足够解决问题了),而放在当代,遥控器则应该是人人需要的必备属性了。
6.3应用Kano模型进行调研的优势和不足
结合过往的资料和自己的心得,笔者认为在调研中,Kano模型有以下几个优势:

1)Kano模型可以细致全面的挖掘功能的特质;

2)Kano模型可以帮助业务方在工作中排优先级,辅助项目排期;

3)Kano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误以为‘没有抱怨’等于用户满意”的想法。

同样,Kano模型也有它的不足:

1)Kano问卷通常较长,而且从正反两面询问,可能会导致用户感觉重复,并引

起情绪上的波动,若用户受到影响没有认真作答,则会引起数据质量的下降。

2)Kano问卷是针对产品属性进行测试时,部分属性也许并不是很好理解。

3)Kano模型类似于一种定性归类的方法,以频数来判断每个测试属性的归类,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属性归类结果表中,同一属性出现了不同归类栏频数相等或

近似的情况。
由于KANO 模型存在这些不足,在运用KANO模型分析数据的时候就要注重数据收集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问卷设计时,把问卷尽量设计得清晰易懂、语言尽量简单具体,避免语意产生歧义。同时,可以在在问卷中加入简短且明显的提示或说明。方便用户顺利填答。
7、小结
本次利用Kano模型进行的调研,属于对于工具功能进行的优先性探测。在这里,小结一下应用Kano模型的操作流程,也结合切身体验和大家分享下,笔者认为在应用Kano模型时各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


图8 Kano模型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1、需求沟通阶段。与所有调研一样的,和业务方沟通项目时,需要明确调研目的,而后反问自己,本次调研是否适合利用Kano模型去解决,利用Kano模型做调研的意义和好处在哪里?如经过分析发现Kano模型很好地贴近业务需求,并且预计可以真正解决业务问题时,用它。同时,需求沟通阶段尽可能深入了解业务,比如在本次调研中,需要熟悉工具各功能点的应用场景,保证自己做到全面清楚了解,才能在后续问卷编制时做到清晰传达。
2、问卷编制阶段。对于Kano问卷,由于涉及到重复正反式的询问,可能会导致用户的疲惫、厌倦情绪。所以要在方便用户了解上做足功夫。比如1)在用户填答问卷前加入说明,保证用户理解选项标准;2)对于具体的功能/服务点加入典型例子说明,让用户可以生动地了解功能点的作用;3)问卷措辞简单具体,避免语意歧义。
3、数据收集&分析阶段。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可以酌情剔除明显乱答的数据,如本次数据中,剔除了全部选择第一个选项“我很喜欢”和全部选择最后一个选项“我很不喜欢”的数据。
4、结果产出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注意对于结果的解读和解释。在本次调研中,结合调研目的,主要关注了Kano模型属性归属这一指标,结合better-worse系数进行结果的丰富性解读。大家可根据具体调研项目的目的进行选择性重点解读。
5、模型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需要和业务方充分沟通和碰撞的阶段。我们拿到了Kano模型的结果,清楚了功能点的属性归属、better-worse系数等丰富信息。但如果不能和业务做有效结合,那么这份结果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参考分类”的层面。若希望它真正发挥作用,则需要和业务方进行充分讨论,共同结合Kano模型的结果和业务实际情况对于产品功能和开发和排期进行优先级排序。在这个阶段,可能你会需要其他一些数据的支持,比如现阶段用户对于产品的意识、使用频率等等。而关于这些的讨论,我们就又要回到需求沟通阶段,在项目初期深入了解业务,对于可能出现的结果和需要了解的其它数据进行评估和预设,方便在问卷编制阶段,早早地“埋下伏笔”。这样,在后期讨论结果应用时,就可以更加丰富,更好地支持业务。
本次对于Kano模型的应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处不足。

1)问卷编制中,选项设置里包括“我很喜欢”和“我很不喜欢”两项,这里的程度词“很”可能会让用户不去选择这两项(虽然在结果来看并没有明显趋势),但后续可考虑将选项变为“我喜欢/我满意”和“我不喜欢/我不满意”这种程度相对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述,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2)为了保证回收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1)问卷中加入说明,引导用户在同样基准上填答问卷;2)功能点举例阐述;2)预访3名卖家,对于卖家不能清晰理解的部分加以讨论和完善补充。而真正问卷投放过程中,依然可能有卖家对于功能点描述不理解的地方,这样会导致数据质量的下降。对于这一点,后续研究中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尝试采用电话访问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保证数据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Berger C., Blauth R., Boger D., etc.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ustomer-defined quality [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2(4): 3-36.

Herzberg, F.: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1974.

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Tsuji, S.: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 The Journal of Japaneses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4,14(2), 39–48.

Matzler, K., Hinterhuber, H.H.: 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Technovation.1998,18(1),25–38.

Zhang, P., von Dran, G.M.: Satisfiers and Dissatisfiers: A Two-Factor Model for WebsiteDesign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14),1253–1268.

林英枫; 郑静文; 钟隆胜; 吕珊卉.台南地区牙科诊所服务品质属性及民众再诊因素之探讨.2006.

淘宝网UEDblog: http://ued.taobao.com/blog/2011/06/13/ Kano模型论与应用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交互组件设计与实现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交互组件设计与实现:
有限状态机(FSM)(维基百科)是设计和实现事件驱动程序内复杂行为组织原则的有力工具。
早在2007年,IBM的工程师就提出在在JAVASCRIPT中使用有限状态机来实现组件的方法,原文地址如下:
《JavaScript 中的有限状态机》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wa-finitemach/
现在结合KISSY等现代JS库和框架提供的强大的自定义事件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有限状态机设计出代码层次清晰,结构优雅的前端交互组件。
今天,我们会通过设计并实现一个下拉选择(模拟select)组件来一步步说明如何利用FSM和KISSY来设计和实现一个有复杂行为的交互组件。
我们的工作会分成三个步骤来进行:
  • 第一步:设计组件状态,用户行为和组件行为
  • 第二步:通过代码来描述设计出来的内容
  • 第三步:实现一个有限状态机让组件工作起来

第一步:设计阶段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组件的状态和状态间的转换关系
通过对组件可能会发生的行为进行研究,我们为组件设计了以下三个状态:
1.收起状态(fold):

组件的初始状态,用户可能会进行以下操作:
展开下拉框(unfoldmenu)转移到展开状态(unfold)
2.展开状态(unfold):

用户展开下拉框的状态,用户可能会进行以下操作:
收起下拉框(foldmenu)转移到收起状态(fold)
鼠标经过选项(overitem)转移到高亮状态(highlight)
3.高亮状态(highlight):

鼠标经过选项时,高亮经过的选项,用户可能会进行以下操作:
收起下拉框(foldmenu)转移到收起状态(fold)
点击选项(clickitem)转移到收起状态(fold)
鼠标经过选项(overitem)转移到高亮状态(highlight)
以上就是这个小组件可能会有的三种状态,用一个状态转换图来表示如下:

  • 在状态描述中包含了触发状态发生转移的动作(事件)
  •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些事件并不是浏览器中原生的事件。
  • 这里,我们使用自定义事件来描述用户的行为,这样我们可以使得用户行为和组件行为的逻辑完全分离,代码将会更容易理解和维护。
定义用户行为:
在这个组件里,我们有以下四种用户行为:
展开下拉框(unfoldmenu):鼠标点击橙色区域时触发
收起下拉框(foldmenu):鼠标离开组件区域达到2秒,点击橙色区域,点击组
                       件外部区域
点击选项(clickitem):点击下拉框中的某个选项
鼠标经过选项(overitem):鼠标经过下拉框中的某个选项
定义组件行为:
在状态转移的过程中,组件本身会有很多动作,如显示下拉框等,我们接下来在上面的状态图中加入转移过程中组件的动作

fold():收起下拉框
unfold():展开下拉框
highlightItem():高亮某个选项
selectItem():选中某个选项,并把值填充到橘黄色区域

第二步:实现阶段(基于KISSY实现)

全局变量:S=KISSY, D=S.DOM, E=S.Event
1.描述状态
跟设计过程一样,我们需要用一个结构来描述状态的转移以及转移过程中的动作
我们在这里使用对象来描述:
"fold":{
    unfoldmenu:function(event){
        _this.unfold();
        return "unfold";
    }
}
如上面这段代码就描述了在fold状态下,可以触发unfoldmenu这个用户行为来转移到unfold状态,
我们通过函数返回值的形式来通知FSM下一步的状态。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描述所有的状态,结构如下:
states:{
    //收起(初始状态)
    "fold":{
        unfoldmenu:function(event){
            _this.unfold();
            return "unfold";
        }
    },

    //展开状态
    "unfold":{
        foldmenu:function(event){
            _this.fold();
            return "fold";
        },
        overitem:function(event){
            _this.highlightItem(event.currentItem);
            return "highlight";
        }

    },

    //高亮状态
    "highlight":{
        foldmenu:function(event){
            _this.fold();
            return "fold";
        },

        //选中条目
        clickitem:function(event){
            _this.selectItem(event.currentItem);
            return "fold";
        },

        overitem:function(event){
            _this.highlightItem(event.currentItem);
            return "highlight";
        }

    }
}
在定义好状态后,我们还需要设定一个初始状态:
initState:"fold"
2.描述用户行为
我们使用一个方法来描述用户行为,即驱动FSM发生状态转移的事件:
"foldmenu":function(fn){
    var timeout;
    E.on(_this.container,"mouseleave",function(e){
        if(timeout)clearTimeout(timeout);
        timeout = setTimeout(function(){
            fn();
        },1000);
    });
    E.on([_this.container,_this.slideBox],"mouseenter",
    function(e){
        if(timeout)clearTimeout(timeout);
    });
    E.on("body","click",function(e){
        var target = e.target;
        if(!D.get(target,_this.container)){
            if(timeout)clearTimeout(timeout);
            fn();
        }
    });
}
如上面这个代码就定义了foldmenu这个用户行为,同时,FSM会自动将它定义为一个自定义事件,我们通过传入的回调函数fn来通知FSM触发这个事件的时机。
通过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将一个很复杂的动作定义为一个用户行为,也可以将几个不同的动作定义为一个用户行为,将用户行为和组件的动作彻底分开。
与状态相同,我们也将所有的用户行为放在一个对象中。
events:{

    "unfoldmenu":function(fn){

    },

    "foldmenu":function(fn){

    },

    "overitem":function(fn){

    },

    "clickitem":function(fn){

    }
}
3.描述组件行为

由于组件行为一般都包含对组件本身的一些直接操作,可以作为API开放给用户使用,因此我们把描述组件行为的方法放在组件的prototype上,这部分代码如下:
S.augment(SlideMenu,S.EventTarget,{

    setText:function(){
        var _this = this,
        select = _this.select;
        D.html(select,_this.text);
    },

    unfold:function(){
        var _this = this,
        slideBox = _this.slideBox;
        if(!_this.isFold)return;
        _this.isFold = false;
        D.show(slideBox);
    },

    fold:function(){
        var _this = this,
        options = _this.options,
        slideBox = _this.slideBox;
        if(_this.isFold)return;
        D.removeClass(options,"hover");
        _this.isFold = true;
        D.hide(slideBox);
    },

    highlightItem:function(curItem){
        var _this = this,
        options = _this.options;
        D.removeClass(options,"hover");
        D.addClass(curItem,"hover");
    },

    selectItem:function(curItem){
        var _this = this,
        value = D.attr(curItem,"data-value"),
        text = D.attr(curItem,"data-text");
        _this.value = value;
        _this.text = text;
        _this.setText()
        _this.fold();
        _this.fire("select",{
            value:value,
            text:text
        });
    }
});

第三步:实现有限状态机(基于KISSY实现)

前面我们定义了组件的状态,用户行为,以及组件本身的动作,
接下来我们来实现一个有限状态机(FSM),让整个组件工作起来。
通过上面实现的代码,我们可以看出FSM的输入有以下三个:
  • 初始状态
  • 状态描述对象
  • 用户行为描述对象
代码结构如下:
initState:"fold",
states:{
    //收起(初始状态)
    "fold":{
    },
    //展开状态
    "unfold":{
    },
    //高亮状态
    "highlight":{
    }
},

events:{
    "unfoldmenu":function(fn){
    },
    "foldmenu":function(fn){
    },
    "overitem":function(fn){
    },
    "clickitem":function(fn){
    }
}
FSM需要2个功能:
  • 将用户行为与自定义事件相关联(defineEvents)
  • 在用户行为发生时(即触发自定义事件时),根据状态描述对象来转移状态(handleEvents)
代码如下:
functionFSM(config){
    this.config = config;
    this.currentState = this.config.initState;
    this.nextState = null;
    this.states = this.config.states;
    this.events = this.config.events;
    this.defineEvents();
}

var proto = {
    //事件驱动状态转换(表现层)
    handleEvents:function(event){
        if(!this.currentState)return;

 var actionTransitionFunction =
 this.states[this.currentState][event.type];

        if(!actionTransitionFunction)return;
        

 var nextState = actionTransitionFunction
 .call(this,event);

        this.currentState = nextState;
    },

    //定义事件 (行为层)
    defineEvents:function(){
        var _this = this,
        events = this.events;
        for(k in events){
            (function(k){
                var fn = events[k];
                fn.call(_this,function(event){
                    _this.fire(k,event);
                });
                _this.on(k,_this.handleEvents);
            })(k)
        }
    }

}
S.augment(FSM, S.EventTarget, proto);
然后,只需要实例化一个FSM即可
new FSM({
     initState:"fold",
     states:{...},
     events:{...}
});

最后,总结一下。

使用FSM模式设计和实现交互组件,可以获得以下特性:
  • 交互逻辑清晰
  • 用户行为和组件行为完全分离,代码具有良好的分层结构
  • 对设计具有良好的纠错特性,当设计上对状态和状态的转移有遗漏时,在实现阶段很容易流程出现走不通的情况,可以促进交互设计对细节的补充。
源码:https://github.com/yhanwen/fsm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Passbook 促使票务应用大涨

Passbook 促使票务应用大涨:
 
迄今为止,尽管 Pssbook 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但消费者对它的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据 TNW 报道,Passbook 里支持下载的各类票务程序在 App Store 中人气飙升。
自上个月 19 号苹果发布最新 iOS 6 系统以来,基本上只要是 Passbook 推荐的票务应用,其下载量都有一个大幅度提高,甚至带动其它同类产品。下面就是 AppShopper 追踪服务针对 App Store 应用下载的一份图表。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这些票务应用的每个垂直增长峰值都直接与 Passbook 上的更新推荐一致。事实上,Passbook 上支持下载的应用程序在 App Store 中有个专用下载渠道,用户只要在 iOS 6 设备中打开 Passbook 就会发现 home 键上方屏幕有个链接 App Store 的 “按钮”,点击即可进入下载页面。
就以上来看,Passbook 貌似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而在中国市场,Passbook 表现平平,配套应用还不够多,有待提升。作为一个平台级产品,Passbook 的未来发展取决于能否吸引大量第三方的加入,就好像淘宝吸引大量小商户一样。







四巨头的移动支付之争

四巨头的移动支付之争:
Apple,Google,Facebook和Amazon正分坐四角,为不同的创新领域出牌,攻占领地。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莫过于控制移动支付市场。一项数据可以说明这块领地的重要性:“到2016年,移动支付会是一个价值一兆美元的产业。”
而在这块领地当中,已经有不少兵家用破坏性武器撬动山河。有耳熟能详的Square,和它chip-and-PIN的欧洲血统竞争对手Payleven,还有拥有QR码加NFC解决方案的LevelUp
但所有的这些创业公司都还没有一家能接近上面四位巨头的实力。
Apple的Passbook只是Apple的一个开端?
Apple终于蓄势待发,在iPhone 5推出之际执行一项看起来是长期投资的移动支付技术。它并没有选择NFC技术。而目前看来最接近移动支付的,就是乔建立起来的Passbook
但这实际上这不仅仅是Passbook这么简单。Passbook可能成为Apple的一匹黑马,因为它通过挂羊头卖狗肉(此处为褒义)的方法将普罗大众转向移动支付技术。
Passbook现在相当于半个数字钱包,就好像你现实生活中会在钱包里放着会员卡,登机牌以及其他书面记录那样。它很智能,能感知位置。所以它可以在你接近机场时为你提示你的登机牌passbook。而它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流行。Starbucks已经一跃登上了Passbook的列车,这意味着它的忠诚度计划可以通过Apple的系统接入。麦当劳、Eventbrite和Airbnb也有参与进来。Passbook可以让消费者比以前更热衷于参与忠诚度促销。
而只要Apple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够在使用这个产品时感到舒适和习惯——比如在你买一份超大杯饮料时会拿出它刷一下条形码扫描。那不难想象等到Passbook 2.0的时候它会出现一个弹窗,问“你想现在支付吗?”只要轻轻一点,你就能在iOS上进行一项移动支付了。
目前这当中缺少的环节是安全性。而这或许可以解释Apple买下一家名为Authentec的生物安全公司的传闻。这家公司专长在指纹扫描和识别,如果你将iPhone作为自己的数字钱包,你会想要这种简洁快速的身份识别。
Apple对崭新技术(比如蓝光)的稍显谨慎是出了名的,它现在正在移动支付这个领域上等待时机。这可能是因为在移动支付战争中还没有一位明显的市场领导者,而没有确定的标准可能也限制了它的立即崛起。至于Apple到底会如何实现它的支付系统这个问题,可能要到以后才会知道。Apple现在已经明确地回避了NFC,但不代表2013年时就不会采用。还有一个事实一定要记住的,是Apple目前因为iTunes用户而拥有着其中一个最大的信用卡数据库。
Google Wallet和网络收费墙
Google Wallet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的有限区域内存在好一阵子了,但它还没有飞窜到达成功的平流层。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作为第一个NFC支付解决方案,它遇到了很多已经买入并认可现有支付系统的消费者和商家。而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目前可以使用Google Wallet的手持设备在数量上还很有限。
但Google在前不久对Wallet在新方向上做了一项重要的扩展:线上“微支付(Micropayment)”。Google Wallet在Twitter上表示,它已经“开始了一项试验,帮助内容创作者将高质量的内容带到网上,”Google推出的这个系统让用户可以用0.25至99美元的小额费用购买网络内容。除了支付,这其中还包含了30分钟的退款时间以及广告。本质上说来,Google是通过无缝支付为线上内容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微支付的网络收费墙(门槛)。
尽管收费墙还存在争议,但Google可能会希望做一个微支付系统,并为内容供应商提供数据分析。这种受争议的情况可能会改变,毕竟现在在智能手机上人们也愿意为一个app花上1到2块钱。
而伴随着Google Nexus手机的传闻,更多Nexus品牌的Android手机会推向市场(它们支持NFC和Wallet),Google有意将Wallet送到更多的最终用户手上。
Facebook的Bango和Zuck在支付上的关键转折
乍看之下,Facebook似乎不太可能参与到移动支付中来。但他最近通过电信账单(或运营商计费 carrier billing)提供应用内无缝支付的决定则暗示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在这个由Bango公司提供服务、率先在美国、英国和德国推出的新系统中,用户在Facebook中进行的移动支付金额将会自动计入手机账单中,非常简便。而这种为附带服务支付手机账单的方式对用户来说也相当熟悉。所以Facebook会希望这个系统能够刺激应用内购买的生态系统。
而就像GigaOm报道过的,这也是让Facebook的支付与现实世界接轨的方向。对于电子支付来说,识别支付人是本人还是小偷非常重要,而这恰恰是Facebook非常擅长的方面。
Facebook能不能将自己的这一专长放到一个现实世界的移动支付系统上(比如上面说到的Bango电信账单支付)呢?Facebook正面临着IPO后资产货币化的压力,一个移动支付的实验或许和这块价值一兆美元的蛋糕不无关系。
Amazon,最没有动静的对手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争中,Amazon是迄今为止在移动支付领地中最没有动静的对手。但需要记住的是,它的销售门户售卖的商品包括了零售商们的数字商品和现实商品,而它现在还有数百万Kindle设备在消费者手上,甚至其他公司的智能手机上也一样有它的app。如果Amazon让人们可以通过它们自家的智能手机或app进行移动支付,它将能够像Apple拥有iTunes那样,有效利用数以百万计的注册用户的信用细节。
TechCrunch曾写过,Amazon正在寻求一个低费用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去和Square竞争。而去年来自Bloomberg的谣言还说,Amazon正在寻求一个NFC移动支付系统,这可能意味着Amazon现在正准备尝试一次大胆的移动支付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