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搜索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为设计工作制定预算

创业公司应该如何为设计工作制定预算:

设计的重要性自不待言,Path第二版就是靠着精良的设计瞬间抓住了不少用户的心。但是对创业公司来说,如何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才是王道。著名的科技问答类网站Stack Overflow就是通过众包类设计网站99Designs完成自己的logo设计的。Sacha Greif作为一名设计师和创业者,就创业公司如何为设计工作制定预算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详见:
先来看一个大致的分类:
  1. 没钱:用免费的框架和UI吧亲
  2. 0-100美元:可以试试预制主题和很赞的字体
  3. 100-500美元:考虑下众包设计
  4. 500-1000美元:众包设计或者雇佣一位自由设计师
  5. 1000-10000美元:找一位优秀设计师
  6. 10000+美元:专业设计机构
详情请继续往下。
没钱
首先设计这一块其实你是可以不花钱搞定很多事的。类似BootstrapFoundation这类网站可以为你提供一个非常不错的初始平台,而且能帮你搞定基本的字体和布局。

设计师之间也经常会共享UI元素作为赠品,有时候你甚至能找到一些已经编码好的UI。当然,由于是赠品,你需要特别注意UI的使用授权。我建议你在将其用于商业活动前先跟创作者联系,虽然我的经验表明设计师通常都非常高兴自己的工作能派上用场。

0-100美元
哪怕你只有不到100美元,设计上的选择也会多出许多。首先你可以考虑Themeforest或者Woothemes这类有着丰富的预制模版资源的网站,通常每个模版的售价也只有约50美元。

不要以为这些网站都只有一些WordPress的主题模版,Themeforest就有许多管理模版,非常适合Web App的皮肤设计工作。
如果你还要一个Logo呢?你不可能以低于100美元的价格弄到一个logo,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就没其他办法了。如果一个纯文字的logo对你而言OK的话,你完全可以自己设计。Path就是典型的例子,选了一个很赞的字体(Coquette)做成一个不错的Logo。

类似MyFonts类的字体网站有着许多专业字体资源,你可以在上面预览自己设计的logo效果,通常一款字体的售价也差不多是50美元。
如果你想找一个图像logo,那么可以试试GraphicRiver这类有很多可以用作logo的图片资源的网站。虽然这些图片做成的logo你是没有专有权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想把这个logo放在登录首页的话,也没关系啦。

100-500美元
如果你还打算再多花点钱,那么可以考虑下类似99Designs的众包设计网站。
虽然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个人是不喜欢这类投机性工作,也很反感设计工作的商业化,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你只有不到500美元,99Design可能是你的最佳选择了。因为在这一预算下,你很难请到一个优秀设计师来帮你。但是有了99Designs,起码你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从中挑一个不那么坏的。

如果你不太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这类众包设计网站获得的诸多备选方案也是一个不错的资产。你可以从中挑出你最喜欢的类型,然后按照这个模子再去请一个更有经验的设计师来完成最终稿(这招可真狠…)。

当然99Designs也不是唯一的选择,BrandCrowd就可以为你提供许多预制的logo,很多都比99Designs有着更好的品质。顺便提一句,有些通过99Designs找到的设计师会将已有的艺术图片用作自己的作品,可得小心鉴别了。
500-1000美元
这一阶段其实是不太好选的。是该依旧采用众包的方式呢,还是直接雇一名自由设计师呢?
当然还是取决于你到底要搞定什么类型的设计工作:品牌、网页设计或者交互设计都不一样。虽然可以用不到1000美元搞定一个不错的logo,但是如果是要搞定全套的话这点预算就略显吃紧了。所以你可以试试杂糅的解决方式,比如用Bootstrap或者预制模版搞定网站,然后再去做一个定制版的logo。
话虽如此,但我的个人原则是设计上要么做的最好,要么花的最少,绝不容忍中间态。所以如果你预算不太够的话,最好不要过早跳到更高的设计阶段。
1000-10000美元
在这个价位你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自由设计师,类似的网站有Folyo。同99Designs众包式设计相比,专门雇佣一名设计师除了可以获得更有质量的产出,通常设计师还会在产品上更替你操心。因为从设计师身上能获得最宝贵的东西之一就是能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你的产品和生意,而要达到这一效果通常需要长期性的合作。


10000+美元
如果你已经拿到几轮融资了,而且手上现金充足的话,可以考虑去专业设计机构试试。相比起单个设计师,这些大型机构可以组织更多的人来解决你的问题,也许集合众人的智慧会给出更好的方案。
但是我个人没有多少同这类机构打交道的经验,所以也不好说他们的服务是否抵得上这个价。我只知道大部分我了解的创业公司都会直接去找独立设计师,而不是去找设计机构。
结论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不花钱或者花一点钱也可以完成很多设计任务,如果你的预算稍微宽裕一点的话,也会有很多其他选择。创业公司通常会在中间阶段纠结:众包服务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切记这条路是有一定风险的,有时候不如省点钱去请一个独立设计师。
via Folyo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交互技术:又一次革命的准备期

交互技术:又一次革命的准备期:

iPhone 5 出来的时候,有人说,苹果已经不酷了。
“如其运转,则已过时”(If it works, it’s obsolete ——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苹果已经不酷了的人们,大多厌恶平淡。
这两年来,在引起剧烈的市场震荡后,通过手指直接触摸屏幕来进行交互的移动设备已不再是让人感到新奇与惊艳的新玩意儿,它们已经被视作是日常的电子消费品。人们已经习惯于多点触控带来的便利。
因此,尽管新一代 iPhone 比前代 4S 还薄了18%,重量低至112克,但因其基于电容屏的多点触控的交互方式,事实上跟 iPhone  第一代相比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变化,也就没有革命性可言;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等触控设备的巨大成功,人们开始意识到目前技术条件已经成熟,除了使用键盘、鼠标来操作计算机以外,交互方式还有着无尽的可能。

交互的革新,才刚刚进入大爆发的阶段,消费者的胃口却已被苹果之前所创造的奇迹高高吊了起来。大家都对下一个交互革命翘首以盼,厂商稍有懈怠,便被视为不思进取,于是创新花样繁出。
目前看来,交互的创新,主要有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条是走非穿戴的手势、体感感知方向;另一条是走穿戴式的眼球、手指识别方向。作为辅助的,还有走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旁支。
尤为要注意的是,与以往纯粹的实验室玩具不同,上述两条主要路线,现在都有了较为成熟的商业产品。
在非穿戴的体感交互上,最著名的产品莫过于微软公司出品的 XBox360 输入设备 Kinect 。该设备采用光编码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景深进行编码,其原理如雷达一般,用激光扫射场景并摄下衍射效果,通过软件计算,得到较为精确的物体形态及运动轨迹。该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交互体验,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随着 Kinect 的成功,不少创新公司也投身该路线,尝试开发更精确、更实时或更便捷的体感识别设备。
例如, Leap Motion 的手势识别装置 Leap 据说能在 4 立方英尺的工作空间达到 1 / 100 毫米内的检测误差,在精确度上比 Kinect 提高了很多;而初创公司 Flutter 的技术则试图使用最普通的手机、笔记本摄像镜头,通过纯软件算法,来实现对动作的编码及识别,以达到输入的便捷性。
通过摄像进行姿态捕捉的交互,目前还有扫描延迟、精确度无法保证、设备通用性差等缺陷,但这些技术问题已经不是最大的障碍。手势、体感识别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响应人的自然的形体状态,但问题也在于需要对输入进行定义及规范,因此,该路线产品在普及上的最大问题,可以说是教育市场。
在穿戴式的交互路线上,最吸引人眼球的产品莫过于 Google 公司即将推出的 Google Glass 。
对该款产品而言,吸引眼球甚至是字面意义上的。佩戴这种眼镜的用户需要通过眼球的特定转动来实开机、解锁,关机等关键操作;之后,通过眼镜上的细小屏幕,用户可以获得各种增强现实手段所带来的交互功能。
如果说 Kinect 极大的拓宽了人机交互在输入上的可能的话, Google Glass 则极大的拓展了计算输出的可能。用户可以获得一种随时随地的、浸没式的感受,因此其虽未面世,却已饱受关注。
但是,单就 Google Glass 而言,可能不能称之为可佩戴式交互技术的革命。因捕捉眼球并不能获得良好的输入效果, Google Glass 在本身设计上还是主要靠镜脚的小型触摸片来感应手势的操作,这毫无疑问会影响用户进行相对精确及快捷的输入。
故而,为了完善佩戴式的交互,谷歌公司还有另外的基于手套的输入专利,通过对手势的位移计算,即可得到精确的输入。从专利到产品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事实上,更有别的软件公司也同样看好了可佩戴设备的未来。另一家知名的软件公司 Autodesk 就已开发出了佩戴在手指上的手势识别设备的原型;而微软公司的研究院里也同样有着相关的原型产品。
眼镜加指套,可以说是新一代的视窗加鼠标,更妙的是,它们被直接佩戴在人身上。人在移动中,只需要眼与手的结合,不依赖于对任何特定设备的持握与关注,也不需要身处预设的场景,就能获得信息。这种结合若能成功的实用化,毫无疑问又是革命性的。
而说到革命性,作为非视觉的语音识别技术,或许没有前面二条路线那么光明,但随着知识库的完善。各种语音输入产品的搜索辅助的能力也在迅速提高。
交互技术,或者说面向大众的民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波澜壮阔的三十多年,孕育出无数传奇的人物与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尽管时光已不算短暂,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已经换了一代,这个行业却似乎仍在高歌猛进,一直保持着激烈竞争的状态。人们对交互的需求,是否是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