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搜索

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Bruce:五条 Google Analytics(分析)设置心得


 
Bruce:五条 Google Analytics(分析)设置心得
Published on SEM WATCH | shared via feedly

自从投身互联网到现在,就一直在使用 Google Analytics(分析)工具,以下是我总结的关于 Google Analytics 设置的五条心得,尤其适用于新开通的 Google Analytics 账户。

以旧版 Google Analytics 为例,主要设置入口如下图:

Google-Analytics-设置

一、创建原始数据配置文件:

任何一个 Google Analytics 账户都一定要设置一个原始配置文件,建议该配置文件除了过滤公司内部访问之外,其余都不设置,原始数据非常重要啊。

Google Analytics 帮助:如何添加配置文件?,不赘述。如下图:

创建新的网站配置文件-原始数据配置文件

二、创建用于测试的配置文件:

用于测试各种过滤器是否正常工作,没有问题之后再应用到其他配置文件。

三、创建细分渠道流量来源的配置文件:

主要可用于 Google Analytics 账户分部门分岗位分配权限。为什么一开始就要把这些流量细分出来?这是因为新创建的配置文件统计数据是从创建当天才开始工作的,历史数据不会被同步,有的时候随着公司的发展,人员和组织架构的变动,会对 GA 账户权限管理有越来越多的需求,那提前创建好这些细分了渠道流量的配置文件就非常有必要了。

1、创建细分 SEO 流量的配置文件,创建过滤器仅包含 SEO 流量来源的访问(organic),可以通过用户管理器来指定SEO部门只查看SEO流量。

2、创建细分 SEM 流量的配置文件,创建过滤器仅包含 SEM 流量来源的访问(cpc),同上。

3、其他渠道流量来源的配置文件按照网站运营及营销需求进行创建,如:edm 流量、cpm流量。

四、创建包含官网主机名的配置文件和过滤官网主机名的配置文件。

1、创建包含官网主机名的配置文件:有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自己官网的 Google Analytics 代码被别人的网站有意无意添加,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过滤掉这些非自己网站主机名下的流量。

如何才能知道别人网站添加了我的 GA 代码?如果有,那在“GA 后台 访问者 -> 网络属性 -> 主机名”下面可以看到,新版 GA 是在“标准报告 -> 受众群体 -> 技术 -> 广告网络”下面,服务提供商后面一个选项就是主机名。

2、过滤官网主机名的配置文件:看看到底是哪些网站添加我的 GA 代码,哈哈。

五、创建过滤内部访问的过滤器

建议所有配置文件都添加过滤公司内部访问的过滤器,特别是公司员工数量很多的话,对总体数据还是影响很大的(当然,也可以专门创建一个配置文件,创建仅包含公司内部访问的过滤器来看看到底有多少访问是内部产生的,呵呵)。

Google Analytics 帮助:如何创建过滤器?,不赘述。

Google Analytics 帮助:如何排除特定 IP 地址段的点击量?,不赘述。可能比较麻烦的是 IP 地址段的过滤设置,单个 IP 地址过滤好办,如下图:

创建新过滤器过滤访问者IP

以上五条 Google Analytics 设置心得,权当抛砖引玉了,如果您还有其他 GA 设置建议,欢迎分享交流。

您可能也喜欢:

5个你应该掌握的Google Analytics使用窍门

Google Analytics 五大误用

Google Analytics 发布智能引擎(Intelligence Engine),警报(Alerts)等多项新功能

Google Analytics安装问答-SEMWatch问答系列1
无觅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猜想2012,对支付行业的3个预测

猜想2012,对支付行业的3个预测:

回顾过去的2011年,支付行业的看点不少,移动支付尤其引人注目。 这一年里,移动支付先驱服务Square日渐走向成熟,取得了每天处理交易达到1100万美元的上佳表现,还把信用卡读卡器搬上了沃尔玛的货架Google WalletPayPal InStoreZipPay等新应用方案的出现又为整个支付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一年里,支付行业将会呈现什么样的走势?下面的3个预测可以帮助你作出相应的判断。

预测1 移动支付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移动支付离不开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毫无疑问,智能手机等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就为移动支付创造了前景无限的发展空间。当然,仅依赖硬件支撑,移动支付是很难走远的。应用合理的技术和具备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进而真正改变消费者现有的消费习惯,破除现有支付体系的种种不利限制,移动支付才能修成正果。移动支付行业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在努力。现有的本地生活类服务中,我们不难看到移动支付的身影。搭车应用Uber的出现,让搭车过程变得便捷、智能;零售商Nordstrom发布的新版iPad应用甚至可以替代一名销售员,为前来购物的顾客服务;Living Social推出“团购+外卖”服务,免去了合作餐饮业服务商自建电子商务网站之苦。在运作流程中,移动设备发出的订单和来自移动渠道的支付对整个营收贡献很大。

预测2 线上线下商业活动的整合将会更加深入

线上线下已经密不可分,线上和你进行交互的用户很可能就是线下使用你产品或服务的客户。O2O模式的兴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随着社交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一旦你把握了线上线下的关系后,个人也能从中掘到一桶金。脱口秀演员Louis CK的故事就是最佳例证。随着线上线下融合的加速,亚马逊对传统零售业的威胁也变得越来越越大。亚马逊去年推出的比价应用Price Check更是把与传统零售业竞争的战火烧到了中小商家的地盘。中小商家必须意识到线上线下整合的大趋势,否则利润的天平将向深通线上线下关系的亚马逊一方倾斜。

2012年支付行业的另一个看点是“虚拟货币”的崛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可以用Facebook Credits去Safeway购买果蔬食品,还能用多出的航空里程积分兑换一杯星巴克咖啡。是不是很棒?对于那些15岁左右的“网络一代”来说,他们将乐衷于使用这样的“虚拟货币”。受年龄的限制,“网络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往往没有信用卡。加之对新兴事物有很高的接受度,他们更乐于用“虚拟货币”的形式去支付那些想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新支付形式的推广也将变得容易。

预测3 具备智能支付手段的设备将会越来越多

新消费电子产品将会成为驱动支付领域创新的关键力量。智能终端的普及足以引导这样的改变——我们的支付行为将通过各种设备完成。不仅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连普及率更高的电视也能成为一种支付设备。看电视的过程中找到了心仪的商品,立即用电视支付把它买下来的感觉是不是很棒?已经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概括这种电视支付的商业形式,就是“t-commerce”,可以理解为“commerce from television”。虽然t-commerce还未现形,但在平板电脑上已经有了类似的尝试。eBay最近更新了iPad版应用,增加了一个名为“Watch with eBay”的功能。用户用iPad看体育赛事时,看中喜爱球队的运动衫后可以立即购买。一边看球,一边购物的新组合又为未来的支付应用场景增加了一种可参考的案例。

一句话总结:移动支付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而逐渐流行起来,线上线下的密切融合增加了用户的支付机会,具备智能支付手段的设备将把支付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便捷;上述影响将改变消费者对支付的认识:支付并不只有付现金和刷卡消费,场所也非局限实体商店和卖场,身边的各类智能设备将成为最好的支付工具。

via Giga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利用二维码进行市场推广的十大新玩法

利用二维码进行市场推广的十大新玩法:

本文作者Ekaterina Walter是Intel的社会化媒体专家,也是Intel卓越社交媒体中心(Intel’s Social Media Center of Excellence)的一份子,负责公司的社会化媒体实施和公司社交策略。她最近被选为WOMMA(美国口碑营销协会)董事会成员。

二维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但直到智能手机和条形码扫描应用被广泛采用后,利用二维码的消费者才大大增加了。

comScore的研究显示,截止2011年10月,平均每三个月在美国有2010万个手机用户会用他们的设备扫描二维码。这个数字称不上庞大,但毫无疑问,使用二维码的用户数会将继续上升。

二维码能进入大众视野吗?还是注定成为主流促销活动的陪衬?日益复杂的个人科技发展趋势表明,潜力是存在的,但问题在于营销人员能否充分挖掘二维码所蕴藏的机会。

营销人员如何做才能让消费者从他们的舒适圈中走出来并尝试新的东西呢?如果没有一个充足的理由,仅靠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无法驱动消费者到产品的页面上去的。下面是十个利用二维码进行营销的最有创造性的、最好玩、最有趣的例子——二维码有丰富产品体验并为消费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的潜力。

1.重新创造购物体验

如何才能把工作勤勉、时间紧张的韩国人引诱到商店里呢?全球超市巨头Tesco(乐购)通过在地铁和地铁车站里设置虚拟商店,为他们带来别样的购物体验。

通过栩栩如生的超市货架图片,鼓励等待地铁的购物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产品的二维码,并把它们加入到购物车里。他们所下的订单将被直接送到顾客的家门口,而免去携带大而沉的购物袋的麻烦。

2.增强用户体验

一些聪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很快就意识到二维码在增强用户体验上的潜力。比如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就在展品旁边放置二维码,引导参观者上网浏览或通过语音导览欣赏展品,或是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

3.简化与顾客互动的方式

星巴克等商店利用二维码简化与顾客互动的方式。顾客不用再大排长龙等待付款,而只需把预付费卡和手机应用绑定,就可以更快捷地完成支付,还能更多地了解产品和商店的信息。

4.把你喜欢的东西记录下来

在餐厅的你对眼前的红酒爱不释手?你无需在餐巾纸上糊乱写下酒厂的名字,直接扫描二维码酒标就可以更详细地了解该酒的有关信息。

5.给顾客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

Mountain Dew和Taco Bell联合搞了一个促销活动:顾客扫描了饮料杯上的二维码后,就可以免费下载音乐。他们了解他们的顾客:年轻人对流行文化感兴趣。该活动为公司获得了超过20万次的下载量。

6.提供实时信息

在信息流源源不断的地方,二维码能为顾客带来实时的更新,比如火车站、公交车站、百货商店的销售、现场活动、餐厅特色或是机票预订等。

德国法兰克福最近在火车车厢里提供了智能海报(smart posters),可为乘客提供旅游信息、交通接驳、特别活动和兴趣点,以及为旅行卡持有者提供的特别优惠。

7.发起值得分享的比赛

Verizon最近做了一个成功的促销活动,推动销量增加了200%。店内顾客扫描二维码后,会在Facebook上分享他们的比赛信息。假如有朋友通过该链接购买了一台Verizon手机,原顾客就有机会赢得一台智能手机。Verizon投入了1000美元,而获得了35000美元的回报。此外,还在25000名Facebook用户中增加了品牌认知度。

8.个性化送礼

在刚过去的假日季里,零售商JCPenney让顾客在礼物上添加个性化的元素。从任意一家JCPenney商店购买礼物后,你都会获得一个“圣诞标签(Santa Tag)”以及相应的二维码。扫描该二维码后,赠予人可以为接收人录制一段个性化的语音信息,然后赠予人把该标签像礼品卡一样塞在包装上。

9.帮助顾客拓展业务

Google基于用户和本地商家的互动情况,把美国超过10万个商家列为“Google上最受欢迎的地方”。每个商家都会收到一张带有唯一的二维码的窗贴,路人就可以扫描该二维码以了解更多的商家信息、阅读评论、列为最爱商家等。

10.分享最潮的音乐杂锦

如果想对那个“特别的你”音乐传情,你可以通过Spotify创建一个最现代、最潮的音乐杂锦。在Spotify上完成创建音乐播放列表后会生成相应的二维码,接着你可以向那个“特别的你”发送带有二维码的问候卡,对方扫描后就可以直接欣赏音乐杂锦了。

via mashable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36氪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苹果: 美国工厂无法到达iPhone生产需求

  网易科技讯 1月22日消息,据《纽约时报》报道,去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州举行宴会,要求每名前来的硅谷杰出企业家向他提出一个问题。

  然而,当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提问时,奥巴马却打断了他,向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要怎么样才能使得iPhone在美国生产?

  不久之前,苹果曾声称其产品在美国生产。但时至今日,在美国生产的苹果产品已经所剩无几。苹果去年出售的7000万台iPhone、3000万部iPad以及5900万部其它的产品,无一例外都是产自海外。

  奥巴马问道,为什么生产工作不能在国内进行呢?据另一位参加宴会的人透露,乔布斯给出了明确的答复,"那些工作不会回来的。"

  对大多数苹果产品而言,"美国制造"不再是行之有效的选择,这并不是因为国外劳动力更加低廉,而是因为在苹果高管们看来,海外工厂的巨大规模,以及其工人的弹性、刻苦程度及工业技能均超过美国本土工厂和工人的水平。

  苹果已经成为全球最受瞩目、最受尊崇的公司之一,它也已经成为众多公司的模仿对象。去年,它从每名员工身上平均盈利超过40万美元,这一数字比高盛、埃克森美孚和谷歌都要高。

  然而,让奥巴马、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懊恼不已的是,苹果和很多高科技公司在其鼎盛时期却没有其它著名的公司那么热衷于为美国创造工作岗位。苹果在美国有4.3万名员工,在国外则有2万名,相比通用汽车在19世纪50年代时超过40万的员工总数,或者通用电气在19世纪80年代数十万的员工,简直微不足道。事实上有更多的人是为苹果的承包商工作,有70万人设计、构建和组装iPhone、iPad及其它苹果产品,但这些人当中没有几个是在美国工作的。他们供职于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国外公司的工厂,几乎所有的电子设计者都依赖这些工厂来生产产品。

  "为什么如今会难以为美国中产阶级创造职位,苹果就是一个明证,"前白宫经济顾问杰瑞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表示。"如果这是资本主义的顶峰,那我们就无法安心了。"

  苹果高管们称,目前海外生产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根据一位前苹果高管的描述,在iPhone上架前的几个星期,iPhone却需要重新装配,苹果全靠中国的工厂,iPhone才如期上市。当时,苹果在最后时刻对iPhone的屏幕重新进行了设计,迫使装配工人要重新装配。新屏幕差不多到午夜才开始运达工厂。

  据该高管透露,一位工头马上叫醒了公司宿舍的8000名工人。所有员工吃了点饼干,喝了杯茶水之后,便被带进厂里,半个小时之内便启动长达12个小时的轮班制,开始将玻璃屏幕装进手机。在96个小时内,该工厂每天生产超过1万台iPhone。

  "这种速度和弹性让人惊叹,"该高管说。"没有美国工厂能达到这种水平。"

  在几乎所有的电子公司都能听到类似的故事。外包在数以百计的行业中已成为一种常态,其中包括会计、法律服务、银行业、汽车生产和药业。

  "企业以前觉得有责任支持美国就业,即使是在其财务状况并不理想的时候,"前劳工部首席经济学家贝特西・史蒂文森(Betsey Stevenson)说。"现在企业不再如此了,盈利和效率要胜过慷慨大方。"

  一些企业和经济学家称这种观点很幼稚。高管们称,尽管美国是全世界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它已经不再为人们提供工厂所需的中级技能方面的培训。

  为了实现繁荣发展,企业声称他们需要外包劳工来创造足够的收入,从而不断支持创新。否则时间长了,更多美国人会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例如,通用汽车等美国曾引以为傲的制造企业因为更加敏锐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便被迫缩减规模。

  苹果为《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的报道提供了详尽的总结,但该以保密著称的公司拒绝对文章发表评论。这篇文章基于大量的采访,采访对象包括超过30名的苹果高管和前高管、承包商(大部分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要求匿名),以及经济学家、生产专家、国家贸易专家、技术分析师、学术研究人员、苹果供应商员工、苹果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及政府官员。

  私底下,苹果高管们称现在的世界瞬息万变,仅依据所雇员工数量来衡量一家公司的贡献是不恰当的。他们指出,苹果的美国员工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他们还表示,苹果的成功激励着企业家,为电池供应商、货运公司等公司创造工作岗位,从而使得整个经济受益。

  "我们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销售iPhone,"苹果一名高管表示。"我们并没有职责解决国家问题,我们唯一的职责就是创造最好的产品。"(乐邦)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也谈网络安全

        最近发生的数据库泄漏事件影响还是很大的,连接到好几个朋友电话,都担心这个,希望能有个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甚至有人还表示:钱没问题,只要能安全。可惜,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牛逼的系统在运行之后,都有可能被发现开发者当初根本没有想到的漏洞,而这时的系统已经在运行,想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在网络安全中,操作系统、数据库这些基础设施多由顶尖的人才开发,很少会出问题,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在这些基础设施之上开发的应用程序。因为开发的门槛低,利润也有限,被甲方的成本压力,压低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水平,使得开发者(或者说网络安全的防守者)通常不如攻击者有技巧。
        高水平的攻击者通常都是高水平的开发人员,需要对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程序开发、编译原理和众多攻击方法了如指掌,这样的人作为甲方既养不起也留不下。所以很多时候,甲方只能选择购买入侵检测、防火墙等等昂贵的设备,来给自己虚假的安全信心。可惜这些设备在对付高水平的攻击时基本没用。
        受黑客文化的影响,高水平的攻击者都个性张扬,喜欢冒险,也喜欢扎推,所以黑客圈子里著名的黑客团队都是松散联合,甚至根本就是匿名的。这使得建立一个安全联盟,通过外包取得比攻击更可观的利润这样一个美妙的想法就象空中楼阁一样可笑,因为这很没趣,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攻击者和防守者。
        所以,业界只能把希望寄托到那些次一等的安全团队身上,他们跟在高水平黑客团队的身后,拾漏补遗。对于众多的甲方来说,能将安全业务外包给能这些能及时反应的安全团队,已经可以说是弥补了网络安全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块短板。在网络安全中这虽说不是最好,但差不多却是唯一靠谱的方法。